“大学生起薪低过农民工”?
    2007-03-27    黄尘    来源:广州日报
  在惯常的观念中,大学生是属于“精英”分子的。掌握了丰富知识的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也理所当然要比工作中缺乏知识附加值的农民工高。
  但是,据本报昨日报道,近来在广州的招聘会上出现了一个微妙变化:农民工的薪水正在芝麻开花——节节高,月薪2500元,甚至三四千元已不稀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人才市场上,大学生的普遍起薪只有1000~2000元/月。
  “大学生起薪低过农民工”的现象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脑体倒挂”卷土重来了吗?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上有句“流行语”:“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当时,市场经济方兴未艾,三百六十行人士无论满腹经纶还是目不识丁都各显神通,社会财富呈爆炸式增长,而且知识差距并不必然产生财富差距,甚至有时拥有知识反倒成了一种羁绊。这句“流行语”就生动地揭示了当时体力劳动者的平均收入高于脑力劳动者的“脑体倒挂”现象。说起来,还颇有为脑力劳动者鸣不平的意思,因为自古以来,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维定势。
  如今,时过境迁,在这个标榜“知识经济”的时代,“脑体倒挂”又“重出江湖”了。当然,很多人照例又会为大学生的起薪如此之低抱憾一番,甚至心怀忧愤。而且,这也促使我们反思:“脑体”因何再次“倒挂”?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高薪的农民工一般是技工或者是熟手工,高薪和技术含量、熟练程度成正比。显然,他们高薪的原因不是学历,而是能立即创造经济价值的实践技能。而大学生呢,恰恰坐拥学历却缺乏实践技能。这也是“脑体倒挂”的直接原因。
  如今的大学教育,尽管自诩正在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但教育内容却不同程度地与社会需要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无法“大众”,依然“精英”味十足,因此大学生才在找工作时遭遇那么多的失落。
  于是,“识时务”的大学生开始自我救赎。“江苏36名大学生‘回炉’读技校中专”、“2006年重庆市40026名学生争相读技校”、“广州有3000人‘刚出象牙塔又进技校门’”……大学生“回炉”再教育的消息接踵而至。而且,“回炉”后的学生一般都顺利地找到了工作。
  对于这个“蹊跷”的现象,有关部门难道不该反思:为何没在“回炉”之前就锻造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呢?
  不得不说,大学生“回炉”现象揭示了一个教育歧路:我们不遗余力地把教育经费往高等教育倾斜,却在高等教育内容和模式上裹足不前,而且至关重要的是,本来最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的职业技术教育却未能“出人头地”,始终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夹缝中尴尬前行。
  笔者认为,正是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不足,才造成了不绝于耳的“技工荒”呼声,造成了大学生苦求工作而不得的困境,致使很多大学生选择“回炉”。
  社会学家孙立平有个“断裂社会”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已成“断裂”之势,各阶层也处于“断裂”的状态。那么,当下的“脑体倒挂”就是“技能断裂”的结果,大学生学得的知识和工作需求之间“断裂”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