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3-19 本报记者:洛涛 马俊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今年上半年,上海将要实施一部《城市设摊细则》,不再对所有小商贩进行封杀,经市民同意后,可以在市区部分路段设置便民类摊点,这就意味着如果马路摊贩接受管理,就可以在指定区域获得合法地位,城市管理者与马路摊贩之间每天上演的对抗即将谢幕,这项变堵为疏的市容管理新政,将有可能为破解全国性的市容管理难题提供借鉴。 采用人性化的手段而不是粗暴的方式对待马路摊贩,至少有三点好处。马路摆摊,是很多下岗、失业人员重要的谋生手段,这是政府部门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够给予那些遵守规章制度的摊贩合法经商地位,可以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利。对于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来说,能够获得街头巷尾小摊贩提供低收费服务,降低他们的生活压力。把流动摊点纳入正当经营范围加以管理后,城市居民小区周边的市容环境可以得到有效改善,减少流动摊点挤占马路而影响交通的副作用。 但是,鉴于马路摊贩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部分市民仍然对马路摊贩“转正”有顾虑。首先,马路摊贩的商品质量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值得考虑。长期以来,马路摊贩靠得都是以低价吸引顾客,虽然能够带来方便,但是所售商品的质量堪忧,出了问题都不知道如何维权。其次,马路摊贩的经营秩序规范非常困难,有的马路摊贩无法无天,强买强卖,严重危害了群众的利益。再次,马路摊贩的营业收入、税收如何规范问题,大家都知道部分马路摊贩能赚不少钱,但是它也是一个“商户”,应当承担纳税义务,以往这笔税收都是白白流失的,而不纳税、没有租赁费用正是马路摊贩的“优势”。 各大城市试图为马路摆摊“开禁”,说明城市环境治理与基本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以通过协调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马路摊贩是一个方便大众的行业,通过摸索也是可以找出最好的服务于大众的方式。而规范一盘散沙的马路摊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关部门要协调,法律法规要修订,小小的“马路经济”,牵扯到千万人的生存问题,对政府的人性化管理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