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文化人的自娱自乐
    2006-10-24    三天    来源:经济参考报
    重拍经典如今成了一个时髦词。
    甭管知名不知名的导演,纷纷在中国浩瀚的文化艺术宝库里面淘出压箱底的东西,打算给老古董们披上点高科技的外衣,不光让老作品“重现光彩”,捎带手也让自己的艺术生命再上台阶。
    然而观众好像不太买账,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发泄不满:有说浪费钱浪费人力的、有说不尊重历史耽误下一代教育的,还有说拍摄时间太短不精雕细琢的……
    当观众不再期待,甚至选择“恶毒攻击”的时候,重拍就成了一场文艺界的自娱自乐。
    “忽悠”来若干投资人,找几个曾经导出过好片子的导演,加上声势浩大的选角。一部电视剧开拍的消息迅速从报纸的文娱版消息上升到社会新闻版头条。
    不光是那些三线小明星企图通过这场声势浩大的选角崭露头角,一批文艺评论家、大学影视教授甚至社会学家也都纷纷走到台前,和各大电视台的主持人们就重拍经典的必要性和非必要性、经典曾经留下的几大遗憾进行讨论,唾沫横飞中被镜头特写的脸庞俨然就成了新一代知名学者。
    大专辩论赛的题目多了一个辩题、街头巷尾的寒暄多了个话题、电视台也终于在海选演员的过程中找到了媒介推广的主题。
    大家各得其所地忙碌着,张罗着,想把当年的经典通过超豪华制作、超精致服装设计、超预算投资变成一个广告大片,为了电视剧后的贴片广告怎么排序争得死去活来。
    惟独忘了一个问题:拍给谁看?
    《笑傲江湖》变成了笑翻江湖、《林海雪原》惹上了官司、《沙家浜》重拍了一个让人无语的阿庆嫂,更别说最近这几年长相千奇百怪、到处谈恋爱的孙悟空和猪八戒了。
    加上现在正在“海选”演员的《红楼梦》,重拍成了拯救文艺界的一帖“王道士”牌狗皮膏药——甭管灵不灵,反正贴不死人。
    从市场经济的规律看,没找到下家前不顾及成本盲目行动,往往会把货砸手里。因此很多商品从设计到销售,都以消费者意见为重,以求谋个好的销量。
    当然,生产一个茶杯不需要“海选”流水线工人。但道理是趋同的,即使一个茶杯生产厂要“海选”流水线工人,最终卖的也是茶杯。一部电视剧的选角进行得再轰轰烈烈,最终要交的产品不是演员表,而是拍好的电视剧,把精力全部放在前期宣传上,显然不能产出好作品。
    说到底,世人都晓旧作好,惟有出名忘不了。再现辉煌说得多,超越经典谁见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