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胃口大但消化难”
    2010-04-28    作者:记者 张莫 周玉洁/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中铝收购力拓无疾而终、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计划告吹,到吉利成功迎娶沃尔沃。过去的一年,中国企业频频出手,跨国投资中有得也有失。
  27日,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后危机”时代国内企业再掀“出海潮”,但漂亮的数据难掩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仍旧处在初级阶段的事实。
  分析人士认为,现在中国企业“不差钱”,但不知道如何整合并购对象,不了解当地政策、劳资关系,甚至是跨国行销业务。

  聚焦 1 “后危机”时代国内企业再掀“出海潮”

  2008年末的海外抄底风似乎延续了一年之久。据商务部统计,在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较2008年下降30%到40%的大背景下,我国依然实现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5%。
  来自汤森路透的数据也显示,去年我国境外并购总值达到426亿美元,占全球并购总值的7.5%,高居榜首。
  27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只有13%的受访企业表示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余企业均称对外投资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一比例较2008年的调查结果(40%)有不少下降,说明对外投资的企业已经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出海”热潮也正在悄然兴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在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中,采取兼并或收购海外公司这一方式进行投资的企业比例达到了22%,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这一比例也占到了15%,与2008年调查时仅有的8%相比,数量明显增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认为,众多西方经济体在国内流动性严重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压力下,对于外来投资持更加鼓励的态度,甚至放宽了一些曾有所限制的投资领域。同时,部分国外优质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席卷后经营状况恶化,市值大幅缩水,急需战略伙伴的介入或接盘。这些原因都使中国企业得以通过较低的成本开展对外投资、整合国际产业资源。
  《报告》显示,在投资目的地的分布上,中国企业也呈现出明显的“就近”态势。
  尽管回收的问卷显示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目的地已涉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在344家进行过境外投资经历的企业中,有49%的企业在亚洲地区投资,33%的企业在欧洲投资。只有少数企业选择到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投资。
  然而13.6%的比例也说明非洲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新宠。《报告》表明,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由于与国内在经济结构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并延续着相近的文化传统,因此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热”中的最佳目的地。

  聚焦 2 国内企业“有胃口”但“难消化”

  但漂亮的数据难掩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仍旧处在初级阶段的事实。
  联合国贸发会议企业跨国经营指数(TNI)可作为衡量企业跨国经营程度的一项指标,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指数一般都在50%以上,经过计算,问卷中选取的142家中国企业的总体TNI约为20%,与去年持平。“不过这个指数也不算太低,因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并购的时间也不长。”中国贸促会经济信息部部长赵晓笛说。
  《报告》显示,在回收的1377份有效受访企业问卷中,共有344家企业进行过海外投资,占总数的25%。但这一比例比2008年调查所得数据呈略微下降的趋势。同时,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中,只有为数极少的企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海外投资。
  数据显示,在已对外投资的企业中,过半的企业投资额少于100万美元。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只有10家,仅占对外投资企业数的1%左右。尽管近年来国内大型企业特别是央企已开始在跨国并购领域里初露头角,但目前国内企业最为常见的境外投资方式仍然是设立国外代表处和办事处。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视野和长远眼光有待加强,业务整合与文化交融任重道远。在后危机时期,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相机而动,量力而行。”周铁农说。他提醒企业,一些西方主要经济体至今尚未走出经济低迷,国际资本市场剧烈波动,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劳资纠纷日益突出等等。这些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增加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的风险,给“走出去”带来了新挑战。
  根据麦肯锡的统计,过去20年全球大型企业合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以失败告终。避免并购的盲目与冲动,把损失降到尽可能小的地步,才能增加成功的筹码。
  中国贸促会经济信息部副部长林宁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虽然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很多,但不成功的案例也很多。做得好的话就是机遇,但做不好损失也非常大。中国企业一定要按照国际规则来操作,在国外的商场,双方即使彼此不认识,也能通过良好的银行信誉记录来谈成生意。国内企业应该进一步规范自己,改掉一些不好的东西。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胃口很大,但真正消化起来却很困难。正如有专家指出,现在中国企业“不差钱”,但不知道如何整合并购对象,不了解当地政策、劳资关系,甚至是跨国行销业务,说到底,中国人管外国人经验还不够。
  周铁农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部分中国企业有一种抄底心态,须知在商业社会中机会与风险是长期并存的,中国企业应更加理智、成熟地看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调整,重视利用各种投资服务手段进行商业评估和分析,量力而行地开展对外投资。

  聚焦 3 尚需国家政策助推进一步“走出去”

  企业“走出去”显然也是这一次中国所采取的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在战略上要在各个方面对“走出去”企业给予支持。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各项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初步建立了支持走出去的政策服务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但企业需要的也更多。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仍然较为单一,企业走出去融资难问题也是“老大难”问题。《报告》显示,受访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最希望获得的是财税和金融政策的支持,39%的企业认为需要加大财税政策对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35%的受访企业认为需要加大金融政策对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力27日表态“在完善国内税收制度等相关政策方面,国税总局于去年底制定了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抵免的政策,在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认真落实政策规定的同时,我们将对执行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跟踪和研究,并进一步完善我国所得税抵免制度。”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司副司长孙鲁军也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和法规,改革对外担保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境内企业提供的融资性担保中实行预约管理,同时要简化对外担保审核程序,为境外投资企业后续融资提供支持。

  相关稿件
· 我国跨国投资如何走出政治风险困境 2009-09-09
· 第三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将开幕 2009-04-21
· 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将举行 2008-04-18
· 跨国投资 渐行渐远 200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