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政府机构改革:前进之路布满“荆棘”
    2009-08-04    本报记者:韩丹/整理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经济“战场”已扮演多年“急先锋”角色的深圳,正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再次担当“先行军”。
    很难想象,深圳在机构改革的“剧本”上,多年来“叱咤风云”“风头无限”的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退出历史舞台,为政府机构改革向市场化迈进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然而,在一系列的困难、矛盾、利益纠结面前,深圳机构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又备受争议,深圳———再一次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什么

    据一些门户网站报道,改革后的深圳市政府将设置工作部门31个,比原来减少机构15个,精简幅度达1/3,大大低于中央规定大城市为40个左右的机构限额,改革将于10月1日前基本完成。《深圳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由中央编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准。
    根据方案,深圳未来将建立起“委”“局”“办”的政府架构,“委”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局”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办”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此次机构改革最大的看点,是首次出现了“委员会”这一政府部门架构,对不同职能部门领域进行了分拆合并。设立的7个委员会包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委员会、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交通运输管理委员会、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居环境委员会。
    深圳涉及产业管理的部门较多,资源分散,多头管理,聚合度不高,宏观与微观管理不分。且在实际工作中,微观往往冲淡宏观,批钱批项目重于产业政策、发展计划;相关产业管理部门在产业准入审批、项目引进、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方面政出多门、职责交叉等问题十分突出。

    如何避免寻租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样广范围、大力度的政府机构改革,目前在全国还不多见。
    专家认为,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当前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近30年的高速“奔跑”,深圳也较早地遇到了空间、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制约,遇到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只有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才能有效消除影响深圳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此次改革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基础上,按照决策、执行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重点对一些政府工作部门适当区分:将一个或几个相近领域内分散在各部门的决策职能尽量集中到一个部门,将几个部门的监督执法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职能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承担,加强决策部门对执行机构的监督。
    从改革的方案来看,不少专家认为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改革,因为陈旧的机构设置已令在市场化跑道上奔跑了30年之久的深圳“身心疲惫”。
  人民网刊登的一篇名为《专家:深圳机构改革30年来力度最大》的文章指出,广东省社科院丁力教授在听闻深圳市机构改革方案公布的消息后,语气中有难以掩饰的兴奋,“这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
    “深圳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在我看来是一次了不起的变革。”丁力认为其中两项变革的意义很大,第一是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二就是分设制定政策部门和执行部门,“一旦成功有可能在珠三角推广”。
    “政府机构转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增强服务功能,削弱利益功能,尤其是精简了这么多的部门,削弱了这么多部门的利益”。丁力认为很重要的是“深圳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将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部门分开”———制定政策的“委”与执行政策的“局”分设,“这能够有效避免寻租现象”。
    深圳正在朝着“政府瘦身”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中国改革》杂志的文章则认为,在深圳学者看来,过去的改革因为侧重机构和人员调整,而没有考虑怎么给政府事务做减法。中编办通过2003年在深圳的试点,最后感觉到,只有通过把一些事务从政府剥离出去,才能由大政府变成小政府,真正为政府瘦身。

    能否成功

    在改革被叫好的同时,不少专家学者也毫不留情地点出了其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深圳正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冒险之路上。
    改革能否进行下去?《东方早报》署名为李磊的文章指出,反观此次深圳政府部门改革,仅从出来的文件看,在执行方面,并没有让社会机制更多地介入其中。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地方政府较难有作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对《中国改革》表示。
    而且,行政体制改革势必导致众多政府机构调整、撤并,人事安排,阻力之大也远远超出了专家们的预想。按照理想的设计方案,决策部门数量不宜太多。但在与深圳市组织政策研究室、发改局等人员组成的课题组讨论过程中,决策部门的数量从最开始规划的3个,一路增加到了21个。
    “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制约协调必须是和大部制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深圳大部制还有多少潜力可挖,也让人担忧。”知名评论人士金心异分析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制约协调是行政体系内部的调整,是否会导致部门内部的调整,是否会变成政府自己监督自己,“还有部门合并后谁当老大,权力边界怎么划分,都不让人乐观。”
    改革后的行政效率问题也受到质疑。有网友认为,如果真正完善了由人民来监督权力运行,那么行政权本身分散反而会影响效率,因为行政权外部已经受到制约与监督。决策权、行政权、监督权制约协调只是行政权力的内部制衡,是权力制约权力的设计,如果没有相关改革配套,这一改革很可能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人员安置是政府机构改革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民网刊登的文章说,对于这次机构改革可能存在的困难,专家认为,部门合并,“口子少了”,“委”和“委”的跨度大了,每个“委”管理的人也多了,可能会面临人员的压力。深圳的这次改革是“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是要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效率,减少工作量,那最后就是要减少人员。
    至于如何解决可能面临的人员安置问题,有关专家表示可以借鉴中央大部制改革的方法,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公务员提前退休,年轻的公务员出去学习或者分流到一些国有企业。“官员的合理利益要保证,但改革也要牺牲一部分利益。”
    有关专家认为将有三个方面考验着深圳这次机构改革能否成功:一是能不能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二是能不能减少腐败产生的可能,三是能不能降低公共管理的成本。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