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美企短期发展信心下降
中国竞争力面临挑战,未来仍具有吸引力
    2009-05-15    本报记者:孟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美国商会日前公布了《美国企业在中国》2009年白皮书。报告对2009年美企业在华挑战与机遇做出判断。结合报告内容,记者对部分美企业采访后了解到,经济危机的蔓延普遍降低了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在华美企短期发展信心下降,中国竞争力面临挑战。然而,被访美国企业高管也强调,正视过渡期的调整,未来中国仍有吸引力。美国企业正在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向二三级城市转移。为此,专家建议,中西部要抓住机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收入及投资预期下降 悲观情绪加重

  随着金融危机加剧,来自美国本土巨大的压力以及在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得在华美国企业短期内悲观情绪增加,普遍降低了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期。
  一、在华美企收入增长预期持续下降。经济衰退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企业对收入预期的悲观态度。中国美国商会会长柏迈高表示,在2009年的收益预期调查中,截至去年11月中旬的调查,有41%的受访企业认为收入会大幅上涨;但今年2月中旬追加的最新调查表示,持如此乐观看法的美企比例大幅下滑至16%。同时,有35%的受访企业认为收益会出现下滑。认为企业收入略有减少的比例从9%增加到23%,认为收入会大幅减少的比例从4%增加到12%。
  二、中国全球投资地位下降。中国美国商会理事会副主席、BDA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狄安华介绍,从2004年以来,中国持续多年在企业全球投资优先地中名列第一。2009年中国仍然是全球投资优先选择目的地。然而,这一比例出现了下降,由2007年的51%下降到22%。在全球投资优先地的前三位排名中,今年选择中国的比例为56%,而2004年以来的过去几年内一直为75%至78%。
  三、成本上升正在削减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新的经济状况让美国企业越发谨慎地评估中国的竞争优势。在中国美国商会一项“随着成本的上升,中国是不是正在失去它的竞争力?”的调查中,对此认可的企业由2008年的12%上升到2009年调查的16%;认为有这方面原因的企业数量由59%上升到68%;持否认态度的比例由29%下降到16%。
  柏迈高介绍,影响在华美企盈利的因素排在前列的分别为价格竞争的压力、主要客户压价的压力、劳动力薪酬的变化以及原材料价格、配送运输货物的成本等来自成本价格的压力。
  四、半数企业认为今年前景悲观,部分企业推迟投资计划。将近一半的受访美国企业对今年在华业务前景感到悲观,只有5%的企业持乐观看法。26%的企业谨慎地选择了“轻微乐观”。投资方面,记者发现,不确定性的增加让一些美国企业在华选择了观望的态度。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有37%的受访企业表示会推迟原有的投资计划,2%的企业表示将取消原有的在华投资计划。然而,仍然有61%的企业表示会继续推进原有计划。这些投资数据与政府发布的数据相对应,1月份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较上年同期锐减了33%,降至75亿美元。

  正视过渡期的调整 未来中国仍有吸引力

  狄安华接受采访时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些不尽人意的数据结果虽然值得关注,但也比较正常。因为现在中国已经完全融入充满竞争的全球市场中。
  “中国仍然是美国企业经营的战略重点,成本压力等虽然给业务带来挑战,但不能成为促使在华企业离开中国的理由。”狄安华告诉记者。
  在一项“面对挑战,公司正在规划搬迁吗”的调查中,91%的企业明确表示不会离开。他们认为,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良好的市场,良好的基础设施、综合的供应基地、人力和技术资源以及持续成长的前景都是他们不离开的理由。
  在过去的2008年中,被访企业中仍然有74%在中国盈利,9%的企业“取得了巨大盈利”。柏迈高表示,关于在华美企对未来的商业信心,可以用“承认挑战”和“快速反弹”两个特点来概括。
  虽然今年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如果调查的时间区间为两年,持乐观态度的成员企业比例则上升至为27%;如果区间为5年期,这个比例则为52%。由此,柏迈高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这种悲观情绪将下降。长期来说,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活力以及在华业务的发展“保持了信心”。
  重要的是,大多数美国在华企业正在直接发展中国市场。有63%的企业在华生产及采购的产品服务直接面向中国市场。
  麦肯锡公司资深董事何杰明表示,“这是困难的一年,美国企业需要这样的过渡,中国经济也在过渡中,这种调整是痛苦和必须的。从未来看,只要中国刺激经济计划有序实施,中国的地位还是强劲有力的。”

  加大研发投入 积极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面对中国一些城市竞争力减弱的挑战,不少企业选择了‘关键的替代办法’——向第二三级城市转移。”狄安华告诉记者,有相当数量的成员计划扩展到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发展。71%增加市场覆盖面32%合伙人或者设备在那里23%在低成本的地方建立制造运营中心。
  曾任道琼斯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北京麦健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麦健陆也表示,如果转向二三线城市,美企会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在劳动力和物流上会得到优惠的政策,更多地代表市场的未来,而美企的“落户”也能促进当地就业问题的解决,“这是一种双赢。”
  然而,目前很多美国投资者并不了解这些中国的新兴城市,在他们眼里中国很多二三线城市没有差别。因此各地区要吸引投资的必须要实现差异化,突出特点,设身处地理解企业的需要。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立群认为,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投资地点,会进一步回避我国成本比较高的地区。为了避免外资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必须加大促进东西部产业转移力度,中西部新兴城市在承接外商投资转移时加强信息的透明性和完善服务。
  另外,加大在中国研发投入也成为调整战略的美国企业的选择。在对近年来公司运营变化特点的调查中,分别19%和80%的企业表示“很大增加”和“有所增加”了在华的设计和研发力量;分别为14%和82%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很大增加”和“有所增加”了在中国市场生产和服务。
  邦迪汽车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动力总成系统北方区总经理冯成玉表示,由于西方国家的制造业不景气,全球制造业将重新布局。以前公司的研发重心在欧美,目前公司已经决定将核心业务移到中国,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总部。相信推进核心技术的战略转移也将对中国制造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希望政府加大对吸引国外研发政策的完善和执行。
  被访企业指出,知识产权是决定外资企业在中国业务类型的重要因素。由于执法效率低下,已经导致知识产权转让数量以及整体投资水平下降,延缓研发机构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因此还需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相关稿件
· 美企CEO:美国经济今年仍将衰退 2009-05-07
· 奥巴马税改“震晕”美企 2009-05-06
· 七成美企仍将中国列为三大投资地之一 2009-04-28
· 美企业库存连续第6个月下降 2009-04-16
· 政府积极推动 中美企业较劲新能源汽车研发 200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