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光泽县鸾凤乡中坊村八十多岁的老人赵刻均(左一)和村里的几位老农。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 当前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粮食安全警钟要求我国农业肩负起更重的责任。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原来老人种田在不少地方还只是季节性的劳动力变化,而如今农业生产呈现老人种田常态化趋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老人接替老人种田,农业生产梯队“老人化”,并由此造成一些基层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等问题。
“一千多人口的村子,40岁以下的村民还坐不满一张八仙桌”
“一千多人口的村子,40岁以下的村民还坐不满一张八仙桌”,新干县溧江乡堆背村村民张小春如此描述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他告诉记者:“村里1248人,年轻人和有点想法的中老年人都出去了。如今村里留下的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田间劳作。村里仅有的三五个30多岁的年轻人都是有残疾的。现在村里开个大会,除了小孩就是老人。” 记者在江西粮食主产区的赣抚平原、吉泰盆地采访时发现,老人种田已成为普遍现象。记者走村串户一路所见都是“种田的老汉牵孙的婆”,农村壮劳力都洗脚进城打工去了,一幅“老人农业”景象。 调查统计也显示,农村新一代农民正在积极进入城市务工,农村老人种田进一步加剧,正在形成一种常态。国家统计局江西省调查总队介绍,2007年,江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40岁以上的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72%,比2006年提高近三个百分点,其中50岁以上的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0%,比2006年提高三个多百分点。在16至25岁的农村劳动力中,82%左右外出务工。
年轻人不愿种田 老人接替老人干
看着18岁的儿子宁愿拿600多元的低工资也不愿意回家种田,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的农民王存发很无奈。55岁的王存发说,如今在农村接别人田来种的都是50岁左右的老头。 记者采访发现,老人种田开始出现常态化趋势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老人接替老人种田,农业生产梯队“老人化”。江西省抚州市农业局副局长胡龙辉介绍,近五年来,抚州市农村每年外出的劳动力达三万,都是40岁以下的青壮年,而一些地方新增加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都是近年来在外已无法务工的中老年劳力,多在50至60岁之间。这种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梯队“老人化”趋势,将导致原来只是一种动态的老人种田态势,逐步形成一种固定的发展态势。 国家统计局江西省调查总队专家分析说,大多数新一代农民外出务工,致使目前农业劳动力结构现状不仅难以改善,而且还在一定时期内使问题进一步加剧,老人、妇女在家务农的现象将会继续存在。 国家统计局江西省调查总队介绍,外出务工劳动力价值观更多元化。当前外出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学习、增长见识、利用和寻找机会创业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已慢慢地融入当地的消费环境,消费范围也从基本的吃穿住行扩大到娱乐和享受,他们在闲暇时间看电视、听广播,还会经常光顾网吧、迪厅、酒吧、溜冰场、卡拉OK等娱乐场所。同时,农业收入远远不如打工赚得多,家里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农村的不少青壮年劳动力已铁了心不再回乡务农。 老人种田常态化的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农业劳动力的“空心化”,举家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国家统计局江西省调查总队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农民进城务工更多的是注重挣钱回家。现在农民工更是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外出务工农民举家外出的越来越多。据调查,2005年末、2006年末、2007年末,江西省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民分别比上年增长8.77%、9.41%、9.71%。据调查资料测算,至2006年末,江西省农村举家外出务工人员达50.54万人。
老人种田成常态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记者调查发现,老人种田并进入一种常态,已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首先是一些耕地因缺少劳力而可能粗放经营,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明显影响:“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过去种田是绿肥铺底,农家肥当家,如今绿肥不见,化肥当家,田地越来越瘦,粮食靠杂交稻高产,但品质在大幅度下降;过去是一年三熟,现在多半是一年只种一季谷。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大多难以维持现状,水库塘堰淤塞,渠道多年失修。 不少老人受体力不足等因素影响,对现有农家肥的使用积极性也在下降。以猪、牛粪便为主的传统农家肥,其特点是量大、肥效相对比化肥低,需要花大量体力精力去积造以及运肥进农田。目前江西多数地方已很少施用农家肥,中低产田、地已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 其次,劳动力存量不足,素质降低,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国家统计局江西省调查总队介绍,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低于外出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过程中,由于需求方对供给方有挑选的强势,农村劳动力中综合素质最好的最先转移,较弱的留守。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6年,江西省外出农民工中男性所占比重为60.2%,30岁以下的占76%;初中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为6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16.5%。 国家统计局江西省调查总队农村住户处刘顺伯介绍,如果一个产业劳动力总体年龄偏大,素质偏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动性和能力相对较差,会影响到整个产业使用新技术的热情,技术难以获得进步提高。 第三,部分农村人口自备口粮数量在下降,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不小压力。部分农民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基本上要按照每个成年人口每年1200斤稻谷的标准储备口粮,但如今村里自己储备口粮的只有极少部分。主要原因是,留守农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本身对粮食需求就不旺,同时自备粮食要不时运粮去加工,在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情况下,农村粮食加工企业都纷纷推出送米上门服务。
[相关报道] 生产趋向副业化
粮食“喝”石油长大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农业生产的老人种田常态化趋势,已引发了相关联的农业生产副业化、粮食种植石油化等问题,导致目前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农业生产投入下降、粮食生产风险放大等问题。[全文]
[相关报道]
专家建议:强化对农民末端的补贴力度
针对当前农村农业生产中出现老人种田常态化、农业生产副业化、粮食种植石油化等新趋势,专家建议,通过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尤其是妇女教育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存量,支持农民返乡创业等来解决劳动力素质低下、有效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土地流转,以适度规模化来应对农业生产的副业化;加大直接的农资生产性补贴缓解农业石油化的冲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