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防”到“保防” 下半年宏观政策取向微调
年中经济观察报道之八
    2008-07-29    本报记者:刘振冬 方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
  由于宏观调控的目标由“双防”,即防经济过热、防通货膨胀,转变为“一保一防”,即保增长、防通胀,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有所微调。

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未改变

  因为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经济环境的转变,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受了严峻考验,CPI居高不下、贸易环境恶化、资本市场低迷、企业运营压力加大等。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的增长步伐。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会议同时指出,当前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也比较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增大。
  数据表明,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稳步发展。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6.3%和21.4%。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1.9%和30.6%,顺差990亿美元,同比下降132亿美元。今年6月份,CPI同比上涨7.1%,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
  由此看来,宏观调控的目标初步达到,下半年的经济仍将有序增长。交通银行的最新报告表示,虽然全年经济增速可能略逊于去年,但仍会保持较快增长,初步预测2008年GDP增速仍将保持在10.6%左右。一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基本面仍然良好;二是因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动力仍然不减。

“防通胀”是下半年调控重点

  不少专家认为,目前通胀形势仍不乐观,“防通胀”将是下半年调控重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要充分意识到通胀压力可能会因为经济转型的推进而长期化,这不仅是因为国际市场的宽松货币环境和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也因为中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失衡可能需要通过特定行业的价格上扬来矫正。因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已经习惯了更高的增长速度,很可能短期内难以就控制通胀形成共识,如果因为紧缩初期的增长回落就迅速放松货币政策,有可能会贻误控制通胀的良好时机。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表示,通胀持续走高的两大原因是粮价上涨和输入型通胀。5月以来,虽然CPI走低,但粮价仍在上涨,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也不断走高,这两大因素都在增强而不是减弱。所以未来在物价问题上,首先要立足于理顺国内的价格关系。为了压通胀,使用了很多行政手段,结果造成国内价格体系扭曲,造成国内生产不顺畅。
  “在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政府果断出台调高油价电价的举措,显示了对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信心,这种主动的资源价格改革预计仍会在适当的情况下稳步推进。”巴曙松说。
  但雷曼兄弟亚太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通货膨胀应该会逐步回落,经济增长也会逐步下滑。在第四季度,通胀会回到比较平稳的状态,而增长会成为更值得关注的问题。货币政策应当以静制动,应当具有前瞻性。我们要认识到,接下来两个月是相当关键的,因为这是汛情发生的高峰期,如果这两个月能够安全度过,通货膨胀应该会继续往下走。

货币政策侧重增长

  因为宏观调控目标的变化,不少专家预期,未来货币政策的侧重点可能会有所调整。央行上周日发布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声明更是加深了这种预期。与前几次的例会不同的是,这份声明并未提及去年底开始表述的“从紧的货币政策”立场。这份声明表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央行的这种表述是否意味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将会放松?孙明春认为,从这些信号判断,未来数月宏观经济政策将逐渐转变。在货币政策方面,未来2到3个月,货币政策的放松将会是逐渐和轻微的。短期内,主要的努力将会是向去年11月以来受紧缩信贷影响最大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因此,未来数月内,贷款配额可能会放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将会放慢,下半年可能出现上下波动。
  但巴曙松表示,中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在全球通胀压力和国内转型压力的叠加之下,中国的通胀压力也有长期化的趋势,短期内不宜匆忙放松货币政策。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是要靠它来“独木撑天”,而是要通过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定,为解决各种主要来自供给面和其他领域、渠道的问题,创造必要的条件。既然物价上涨的势头已经平缓,经济增长速度也已开始下降,我们需要用一点时间来观察这种走势是否继续,从而形成趋势,然后再决定政策取向。因此,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不宜有频繁和较大的动作,尤其要慎用利率和准备金手段。
  但李扬同时表示,本轮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并不来自总需求方面,以从紧的货币政策为主体的需求管理政策,不能有效抑制当前的物价上涨,反通胀需要采取财政政策等其他手段,需要多种政策组合。如果不断地在需求面进行调控,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带来负作用。

财政政策或更积极

  “短期内不宜匆忙放松货币政策,但需要更为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来保证经济增速,包括实施减税、加大向低收入群体补贴力度、促进和扶持企业的技术进步等。”巴曙松说。
  “减税不仅可以降低企业转型中的成本,也有利于理顺国民收入分配的关系,同时减税也是增加企业支出、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这最终将使国家财力得到可持续的增长。”巴曙松表示,应该实施更为灵活的税收政策,适当降低企业经营的税收特别是受到紧缩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的税收,同时着重把税收优惠投向那些为内需而生产、积极推动技术进步的企业,以推动经济转型进程。除了减税之外,财政政策可做的事情还很多,包括在高物价条件下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财政补贴和援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准备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储备;在劳动力从被淘汰的企业转移到新的企业时提供培训等。
  “应当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一些财政补贴进行适时适度调整,提高老百姓对高物价的承受能力。”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主任李鲁阳表示,在高物价时期,对低收入人群可以采取实物补贴而非货币补贴。此外,可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刺激内需。
  “财政政策将向更加积极的方面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从上半年的情况看,CPI已经出现走稳趋势,而生产资料价格仍居高位,这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但如果企业难以承受的话,压力将进一步向消费者传导。未来应通过减税增支措施,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有针对性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稳定资本市场或成新任务

  “稳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成为宏观调控的新任务。”申银万国分析师李慧勇表示,从国际上看,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美国次贷危机、越南金融动荡都对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国内来看,居民金融资产的多元化以及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经济和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明显提升。这迫使着眼于宏观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关注资产市场的问题。从今年以来的实际情况看,通货膨胀压力较大,而国家并没有使用对控制通胀预期比较有效的利率政策,除了受美国利率政策的掣肘之外,也有稳定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考虑。因此,也可以预期,在下半年出台宏观政策时,国家也会充分考虑其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对此,巴曙松认为,必须关注资本市场调整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但对于当前资本市场价格的波动要客观看待,不能仅强调当前的下滑而忽视过去的大幅上涨。在某种意义上,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这些行业的调整也反映了整个中国经济周期回落的趋势,以及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的转型压力。
  “从政策逻辑上,无论股市还是房地产市场,治本之策还是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完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调整时期显示出来的一些制度的缺陷与不足,不能寄望于短期的救市政策;与其寄望于救市来强化政策市色彩,还不如更多强调治市,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发展的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巴曙松说。

  相关稿件
· 宏观调控应在防通胀和保增长之间求平衡 2008-07-28
·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利弊权衡 2008-07-22
· 宏观运行数据打破“惯例” 2008-07-18
· 防治通胀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2008-07-18
· 下半年宏观调控方向初露端倪 2008-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