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项城市秣陵镇的一家私人粮食收购点正在收购小麦。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 记者日前在安徽沿淮一些农村采访时发现,今年村民种植的小麦大多增产,喜获丰收,然而村民们惜售心态明显。许多农民表示,虽然目前市场行情和国家收购价都还不错,但远未达到村民的“理想价”。
小麦丰收 农民惜售
在安徽省淮南市的产粮区——大通区孔店乡,记者发现乡里遍布大大小小的粮食收购店,可这些粮食收购店却显得十分冷清。正值小麦大收之后,前来卖小麦的村民寥寥无几。当地一家粮食收购店的老板朱长艳这样告诉记者:“现在我们一个星期都收不到粮食,去年一天就可以收10来万斤小麦,今年到现在为止还没收到1000斤小麦!农民们都不愿意卖粮食!”朱长艳说,她从事粮食收购已经五年了,像今年的这种情况,她还很少遇到。 根据调查,当地村民大多种植混麦,沿淮淮南一带所产混麦在6月底左右市场价大概为7角4分一市斤,这低于国家所规定的各大国有粮站的最低收购价。 6月底,在当地的大通区孔店粮站里,记者见到粮站墙壁上公告的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混麦7角6分一市斤,上等白麦8角1分一市斤。根据政策,当小麦的市场价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即启动托市收购政策。然而在这家国有粮站里面,记者见到来卖小麦的村民也同样寥寥无几。粮站经理陈金中透露,粮站4000吨的剩余仓容如今还没有收到1000吨小麦。仅有的一些前来卖小麦的村民告诉记者,不是特殊原因他们也不会把小麦卖掉。 在孔店粮站里,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洪圩村的村民王庆豪告诉记者,他家的小麦不卖不行了,夏种要买柴油,很需要钱。他说,今年的小麦收成比历年都要好,五亩多地,就收了6000多斤的上等小麦,但是把这些小麦给卖掉,王庆豪还是觉得可惜,所以他也只卖掉了一部分。
农资涨价、粮市看好是主因
据了解,除了沿淮部分地区农民惜售小麦外,在皖东的粮食主产区滁州一带也不同程度存在惜售现象。 经过记者调查,部分地区存在农民惜售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资成本涨得太快,二是粮食市场行情看好。家住淮南市大通区孔店乡新街村的村民郑义才告诉记者,种植一亩小麦所需的农药、化肥、种子、水、收割等费用至少在500元左右,按照每亩平均产小麦1000斤计算,每斤按照当地行情7角6分计算,全年每亩小麦也只能收获760元,纯利润只有26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村民们自身劳力、人工的投入。 安徽省凤台县农委规划办主任朱荣兴认为,最近几年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大幅度上涨,上涨的幅度有的达到50%,有的超过了一倍,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给农民的优惠政策被农资上涨抵消了不少,“群众意见比较大,希望国家能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物价特别是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此外,当地村民也告诉记者,在刚收割小麦的那几天,小麦的市场价才6角6分一市斤,可过了几天,小麦的市场价就涨到了7角4分一市斤,国有粮站则开出了更高的价钱,对大多数村民来说,他们认为粮食价格肯定还要涨。 村民们表示,目前种植小麦也只能保障生活而已。有部分村民认为,混麦价格在每斤8角到9角之间比较合适;而部分基层国有粮站的负责人则对目前节节攀升的小麦价格表示忧虑,一旦市场价超过国家最低收购价,基层粮站也就无法再进行粮食收购。
惜售只是短期行为并未影响粮食收购和市场价格
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农民“惜售”心理,安徽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许维彬认为,由于今年前期粮价出现涨幅波动,加之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导致今年农民对小麦惜售。他认为,在目前农民收入多元化的情况下,一些不等钱用的农民会在新麦收上来后“待价而沽”。不过,由于今年加工企业对后市的“看涨”心理并不强烈,没有积极入市“收粮”,因此整个小麦市场呈现供求平衡有余的状况,小麦价格和收购并未受到影响。 来自安徽省粮食局的统计显示,今年安徽全省粮食收购进度虽受阴雨天气影响,但却较往年进度加快。截至6月25日,全省粮食收储企业共收购粮食200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33万吨。 许维彬分析,目前部分地区出现的农民“惜售”心理只是短期行为,随着收购时间的推移,新粮供需平衡有余,价格上行空间有限,加之天气转热,小麦保管损耗加大,虫害增多,农民在算算相关的收支成本和保管风险后,就会择机出手,不会一味盲目囤粮,惜售现象也将随之减少。
[相关报道] 山东:小麦价格高开高走
农民惜售心理增强
才见丰收年,又遇好价钱。 记者日前走访山东小麦产区,无论是在农民自家房前屋后的晒场,还是在小麦收割后郁郁葱葱的玉米地里,农民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上,写满了丰收后的喜悦。[全文]
[相关报道]
河南:夏粮收购呈现“四高一快”特点
具有中国第一粮仓之称的河南省,今年夏粮收购工作进展顺利。截至6月30日,全省已发放夏粮收购贷款263亿元,收购粮食314亿斤,其中小麦最低价收购贷款255亿元,收购小麦307亿斤。也就是说,河南今年六月一个月的托市收购量已超过去年全年的收购量。[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