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生态开发展现壮阔美景
知否?知否?西部如今“绿肥黄瘦”
    2008-05-16    本报记者:张汉青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风吹沙石跑。”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广袤土地上,这种惨淡的自然景象正在成为历史。
  记者在宁夏盐池、陕西定边等多处地方的采访中发现,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以及将生态建设作为重点的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逐步推进,埋藏在西部人心中的美丽梦想正圆:一个林茂粮丰、山川秀美、百姓富足、朝气蓬勃的新西部正在崛起中。

生态观念先行 荒沙变成绿洲

  有着“中国滩羊之乡”和“中国甘草之乡”等多项美誉的宁夏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带,是宁夏中部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在与沙漠化吞噬人类绿色家园的斗争中,该县在全区率先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沙漠化逆转。盐池县县委书记李卫宁向记者提供了一组对比数据:其一,该县曾经沙化面积达539万亩,占总面积的41.5%,其中严重沙化面积达200万亩,全县有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其二,截至2007年年底,全县有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治理,50万亩流动沙丘基本固定,120万亩沙化土地退化草原恢复植被,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由2001年以前的15%提高到了35%。
  在我国西部地区,像这样的“盐池巨变”还有很多。位于陕西省西北角的定边县,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处,自古就有“旱码头”之称。1977年,该县森林面积仅有81万亩,森林覆盖率仅有7.8%,一首“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的歌谣曾经广泛流传,定边县林业局局长张立荣对此深有感触:这样的环境不用说招商引资,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都难。
  然而让人感到惊喜的是,截至2007年,定边县的森林面积已经上升到288.5万亩,森林覆盖率也达到了27.8%,据气象部门统计,该县沙尘暴发生率比1977年降低了60%左右。
  据了解,在生态建设中,林业被赋予了首要地位。“沙治了、粮丰了、人富了。”在谈到我国三北工程建设时,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局长潘迎珍做出了如此概括。
  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近2667万公顷,提高工程区森林覆盖率近5个百分点;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场、牧场1000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减少入黄泥沙3亿多吨。
  在林网的庇护下,三北地区的粮食单产由1985年的125公斤/亩,提高到2005年的309公斤/亩,总产量由0.6亿吨提高到1.6亿吨,2005年全国产粮“十强县” 全部分布在三北地区。

政策资金扶持 “沙退”“人退”并举

  “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宣传处处长武爱民如此评价。
  据国家林业局相关部门介绍,自2001年开始,国家对西部地区林业和生态建设实行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的力度,增强了林业建设的活力。西部地区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工程所需的粮食、种苗、森林管护补助资金以及现金补助等,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免征农业特产税。西部地区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谁退耕,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的政策。
  通过各种途径和多项扶持政策,国家加大了西部地林业和生态建设投入。仅“十五”期间,中央基建投资和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累计安排西部12省份林业生态建设资金927亿元,占同期全国林业建设资金的56%。
  宁夏、陕西等地的林业部门负责人均向记者表示,为从根本上治沙、造林、绿化,这些地方一方面通过政府推动,另一方面还要靠全民总动员,号召人人植树,尤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
  据张立荣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定边县就开始尝试个体承包造林的方式,积极帮助、扶持个体承包造林。1984年,石光银掀开了定边县个体承包造林的第一页,在他的带领下,涌现出了杜芳秀等一批造林先进典型。其中造林在1000亩以上的有240户,5000亩以上的有17户。“非公有制林业在整体中的占比,大概在1/4左右”,张立荣向记者如此推断。
  “除了‘人逼沙退’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沙退’,那就是‘人退’先于‘沙退’”。据盐池县环境保护与林业局局长李天鹏介绍,“人退”的核心是退出一切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等行动都在陆续展开。李天鹏还特别强调,“所谓‘生态移民’,就是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让这些地方的居民集中移居他地,从而为原居住地生态的恢复留出充裕的休养生息的空间。”

经济效益与生态文明的新期待

  2008年,恰好是“三北工程”实施30周年。“30年,仅是构筑‘绿色长城’的第一步,为了使三北地区的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未来的任务将会更为艰巨。”潘迎珍如此向记者勾画未来,她说,三北工程不光是一个德政工程,也是一个致富工程。
  潘迎珍同时坦言,在此过程中,由于投资不到位、地方配套政策的淡出以及造林成本猛增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十分突出。数据显示,在三北四期工程中,2001年至2007年共完成造林育林5703万亩,而中央专项投资为34.09亿元,按照实际完成任务,平均补助标准大约67.7元/亩。
  “这30年算下来,国家专项投资为50多亿元,平均造一亩林的补贴为13元左右。由于近一两年草木费等物价大涨,现在平均造一亩林大概需要三四百元成本,由于投资与任务脱节,中央补助摊薄,地方配套能力很弱,使得资金缺口难以填补。”潘迎珍说,所以为解决这些问题,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将是新的突破方向。
  宁夏、陕西等地的做法则是“向‘沙产业’要钱”。盐池县分管环保和林业的副县长韩向春深有感触地向记者表示,“如果说过去的封沙禁牧是为了生存的话,那么将来的任务更是为了发展。也就是在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探索和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使得沙区的百姓能够富起来,林兴和民富形成良性循环。”
  到目前为止,盐池县已建立灌木采种基地100万亩,沙柳资源基地40万亩。建成大中型沙柳、柠条灌木饲料加工厂5家,小型柠条饲料加工点20余家,年创产值9000万元。“在此基础上,盐池县下一步还将在饲草料转化发展养殖业以及在沙漠旅游等方面作出更大的文章。”韩向春表示。
  在这方面,定边县治沙英雄石光银所成立的农民治沙公司,堪称全国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一个典范。这一公司走出“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在治沙的同时,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先后承包治理荒沙22.8万亩,被治理的荒沙林草覆盖率平均在60%以上,公司现有林木总价值5000多万元。
  相关人士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面旗帜,伴随着多数地方从生存向发展的战略转变,生态文明或者是绿色文明也将成为西部发展的一个新的关键词。

  相关稿件
· 吉小枫表示:我国西部地区渐成外商投资热土 2008-04-07
· 西部地区高校:缺大楼,更缺大师 2008-03-21
· 研究把西部地区建成合格产业工人供给基地 2008-03-10
· 建立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进出的“绿色通道” 2008-03-09
· 姜沛民:西部地区“两基”主要目标全部实现 2008-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