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农民“乘车贵”难题上,成都市双流县成为全国县级行政区域中第一个“吃螃蟹”的试点县。2008年2月22日,双流县正式启动了县域内城乡公交“一元通”工程:城乡居民只需花1元钱,即可乘坐无人售票的豪华客车,到达县域内任何一个镇村。 村民们成为城乡公交“一元通”最大的受益者:花1元钱坐公交车最远可以坐42公里,“比过去坐公交车花的零头还少”。 专家将双流县的城乡公交“一元通”称为“符合经济学规律的民心工程”。因为它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方面具有创新意义,因此它又被视作成都市自去年6月被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的最大亮点之一。
菜农坐豪华客车到城里卖菜
4月17日上午,在成都市双流县最偏远的深丘地区之一的藉田镇,农民王学兵把一捆新鲜的豌豆尖搬上公交车,到该县境内属于成都市7个卫星城之一的华阳镇去卖。“现在全县公交车实行‘一元通’了,我们这里的菜农大多数都搭公交车到华阳或县城去卖菜了。”王学兵说话的时候,脸上的皱纹根根舒展。 王学兵的喜悦是有充足理由的。以前他从藉田镇坐车到华阳镇,要花8块钱,现在只需1块钱。“坐豪华客车到繁华城镇去卖菜,这是以前不敢想像的。”他说。 在王学兵眼中,“城里人”和“农村人”差别一直就很大,出门乘车也不例外。他说:“城里人在城里坐公交车,不管坐十里地二十里地,都是一两元钱,我们农村人在乡下坐客车,价格却高得咬手。本来农村的收入就比城市低,挣钱也难得多。”他平时只能用“真是怪得很!”这样的词句来表达不满。 中国的公共财政在城市和农村交通的投入一直是不对等的。双流县交通局局长宋德勋说,城乡公交“一元通”就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使公共交通产品在城乡实现平等供给。 据统计,城乡公交“一元通”工程启动两个月来,双流县境内已开通26条运营线路,投入车辆377辆,线路总里程876公里,1元钱乘坐的最长线路为42公里。 双流县境内山区、丘陵、平原各约占三分之一,它既是位居全国“百强”、四川“十强”榜首的经济强县,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大县、城乡差距明显大县。因此,城乡公交“一元通”最大受惠者是广大农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其为农民公交“一元通”。 宋德勋说,为了让城乡居民出门乘车只花一元钱,政府每年至少要掏出5000万元以上的财政补贴。
民心工程的经济学价值
对于“民心工程的经济学价值”这个词,双流县委有关负责人解释说:“民心工程往往是花钱买稳定,而双流的民心工程不仅买稳定,而且还买发展。” 城乡公交“一元通”,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乘车贵”和“出行难”的问题,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要素的流动。 金桥镇昆山都市农业园区是双流县最大的都市农业园区,有农业企业200多家,需要吸纳其他乡镇的人来务工,但由于不好乘车加上车费贵,曾一度出现“用工难”。 “一元通”公交开进昆山都市农业园区后,这里的用工需求明显得到满足。4月17日,夕阳西下时分,在从该园区开出的8路公交车的车厢里,记者与来自胜利镇白塔村的村民谢庆保聊起来。 “你每天都回家吗?”“每天都回,现在坐公交回家只要一元钱嘛!” 谢庆保是实施公交“一元通”后,才到昆山都市农业园区红河原野公司务工的。他告诉记者:“现在公交从我家门前过,车费低,我就出来打工了。” “以前在城里打工,交通费高,不能每天回家,生活和住宿每月600元;现在每天回家,交通和生活每月只要300元。月收入这不就是增加了300元吗?”比谢庆保在红河原野公司干得久的村民张云,掰着指头算账给记者听。 近年来,双流县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乡统筹发展,一方面企业用工量增大,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并梯度向市民转变。但是,车费高成了阻碍农民到当地企业打工的一道“门槛”。 “公交‘一元通’基本上消除了这个‘门槛’。”双流县工业局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县内往返工人以前每天的车费少则七八元,多则22元,消耗了工资中的相当一部分。而现在一人往返只要两元钱,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就地打工的积极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胡光伟教授说,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低,统筹城乡发展就需要促进农村经济要素与城市经济要素充分对流起来,加快融入市场经济体系。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对流居于要素对流的首要地位。公交“一元通”不仅促进了农民向工业、向城市的流动,同时也促进了市民向农村的流动。 双流农村的节会经济近年来持续发展,比如枇杷节、梨花节、草莓节等等,形成了月月有节会、镇镇有节会,一三产业间的有效互动。今年2月公交“一元通”实施以来,下乡到这些节会观光休闲的城里人明显增加,促进了农民增收。 “以前,我县东升、华阳两个县级客运站日客流约2万人,实行‘一元通’后,同比增加了45%。其中,发往旅游景点黄龙溪及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的线路客运量增幅达一倍以上。”双流县交通运输管理所副所长蒲永前说。
现代文明在农村坐上“直通车”
现代文明在城乡全面普及,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一个重要目标。城乡公交“一元通”,有效地促进了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延伸。 大林镇是双流离县城最远的镇,约52公里。该镇大林村农民曾平告诉记者:“现在坐车方便,车费便宜,我经常和孩子们进城逛街、看电影。隔三岔五进一回城,学学城里人的文明习惯,长长见识。” 随着乘车进城的便捷,当地村民们开阔了眼界,观念意识、言谈举止、形象塑造上,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走进双流县三星镇云崖村张平的家,进门就是一个宽敞亮堂的小院,院子分上下两层。细细打量,窗明几净,房间家具摆设颇有讲究。“城里真是太漂亮了,回家后我模仿着把房间里里外外重新收拾,我们农民也要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得干干净净、美美观观。”张平笑着说,以前没见过世面,很少接触城市文明,生活就停留在实用需求的层次,现在开始向审美需求的层次提升了。 蒲永前介绍说,公交“一元通”实施,还大大压缩了黑车等非法运营的生存空间,使交通运输市场秩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减少了不和谐因素。
|
成都市双流县正在探索实施的城乡公交“一元通”工程,其意义并不是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中拿了一个时间意义上的“第一”。 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格局下,相对于城市而言,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之少,已经令人达到无法容忍的地步:基础教育底子薄,基础卫生条件差,道路设施少之又少。就拿出行乘车来说,村民王学兵的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农村人挣钱比城里人少得多、难得多,可为啥乘车反而贵得多? 公共财政对农村的一向忽视,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现实后果,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已经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中,提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但在一些地方,“公共财政的阳光”对于农村依然吝啬。 在某些地方领导的意识里,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是一桩赔钱赚吆喝的事情,花钱买民心,就算有投入,也属于“撒胡椒面”式的,只见花拳绣腿,难见实实在在的成效。领导如此认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自然也就“口号喊得轰轰烈烈,过场走得实实在在”。 其实,不管是统筹城乡,还是新农村建设,政府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从政治角度看,这关涉农村稳定、农民民生大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就是从其他角度看,也是合乎规律的上上之选。 成都市双流县的城乡公交“一元通”,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从单向的线性角度看,财政每年投入上亿元的补贴,好像是不惜成本。其实,从多向的系统性角度看,且不说财政用于供给公共产品本来就责无旁贷,就算置于经济学视野中也完全合算:城乡公交“一元通”活跃了城乡经济要素、提升了城乡文明,这些投入将在其他产业领域成倍地获得产出,而文明提升的收获更是无法以金额来衡量的。 即使单以公共产品供给的运行而言,如果降低价格门槛使受益者数量扩大,其边际效益也可得到提高。以双流县公交“一元通”为例,公交系统载客量比以前显著增加(仅两个县级客运站就增长45%),提高了运营的边际效益,也节能降耗。 因此,投向农村公共产品的民生工程,并不必然就是赔钱赚吆喝。任何一项真正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公共产品投入,都必然在其他领域或产业得到相应回报。政府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实为题中应有之义。(大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