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论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时明确提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连日来,“大部门制”成为两会内外的热点话题。 “七年探索不容易,吹尽黄沙始见金。”湖北省随州市市长李红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所在的随州市已经探索大部门制实践七年多,对个中酸甜苦辣可谓深有体会。
甜:支出递减,收益倍增
200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新设立地级随州市,辖曾都区(原省直管随州市所在地),代管县级广水市。随州市积极“推行大部门体制、打造经济型政府”,撤并了一些职能相近的机构,编制总量减少了435名,精简8%,其中市级机关编制比一般地级市少近20%,以每人每年两万元开支来算,财政每年至少节支870万元,全市财政供养系数连续七年出现负增长。 机构撤并的背后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随州市直各单位人事、财务一般不单设科室,相应工作由办公室承担,财务全部集中到市财会核算中心管理,这种做法可谓对“小金库”釜底抽薪。 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土地拍卖、产权交易等项目招投标,原先分设在交通、建设、水利、财政、土地、国资委等十几个部门,总计有80多人管。2001年随州市在全国率先成立招投标监督管理局,统管政府项目招投标,总共只有10个人。 “我们的任务是将审批行为变为市场行为。”局长褚玉忠说,政府项目过去大多通过行政审批决定,领导签个“同意”买卖就成了;这几年所有项目按市场机制运作,使公共财政实现了“支出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去年仅土地拍卖这一项就给财政增收八亿多元。
苦:单人科室占七成,“一人要当四人用”
随州市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五保合一”,统一归口社会保险事业中心,而一般地级市此类机构至少有四个,人员编制80人到120人,随州社保中心仅21人,“一人要当四人用”,每年要为60万参保人员服务,收支资金量达11亿元,连续多年实现零差错。近两年,全国不少城市前来考察学习。 国资委是各级政府要求设立的特设机构,随州将国资委与经委、中小企业局设在一起。龚剑华六年前考公务员进了国资委,她没想到自己是三个科室“共用”的工作人员,去年她到乡镇挂职,仍经常回来加班。她说:“工作累一些,但习惯了就能做到有条不紊。” 随州市编办主任夏明元说,机构撤并后,市直机关仅设一人的“单人科室”在全市占七成以上,“处长当科长用,科长当科员用”。市编办有三个科室共四个编制,司机刘师傅兼做保洁、打字等。 随州市农业局总农艺师董学斌除了日常工作外,去年写了35篇专题调研报告。他说:“我常常是腿上还沾着泥巴,就拿起笔写东西,不这么加班加点,任务很难完成。”
酸:“不设机构不给钱”,付出代价吃“暗亏”
随州市探索大部门体制七年多来,得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肯定,取得了明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但作为改革的先行者,由于少数部门不理解、不支持,随州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随州市农业局农村能源推广中心由于没按上级要求作副处级机构设置,2006年新农村沼气改造指标被削减了45%,相应减少经费投入450万元。湖北省移民局规定,市级相应机构单独设立的,给15万元开办经费,随州因为没有单设机构而与这笔经费无缘。在有的达标评比活动中,随州也因为未设立相应机构“对工作不够重视”,而被考核扣分。 随州市有波导电子等知名企业,信息产业一直处于全省前列。随州市没有像其它地市那样单设信息产业局,而只是将其职能归入市经委对外经济合作科。近年来,别的地市或多或少得到上级的资金和项目扶持,因为不对口,随州基本上只能靠自己招商引资,信息产业在省内的领先地位正在动摇。 随州市一些部门负责人说,尽管大多数省直部门尤其是主要领导对我们很支持,但我们还是吃了不少“暗亏”。 近几年来,随州市不得不按上级要求增设、分设了九个机构,如残联、科协等。市科协原本与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2002年按上级要求将科协改为独立设置,如今,因经费没有保障,运行举步维艰。 为了与上级部门对口,随州市在现有机构上加挂牌子,像农业局的技术推广中心加挂了种子站、植保站等六块牌子。目前,市直有16个党政群机关加挂了24块牌子,有15个市直事业单位加挂了27块牌子。“官少牌子多”如今已成随州一景。
辣:加强权力制约,完善监督机制
“官少牌子多”意味着权力相对集中,权力集中是否更易导致腐败?随州的实践较好地回答了人们对大部门制的这一疑问。 工程建设是腐败多发领域,原先由各部门自主招投标,各部门代表政府进行监督,往往会形成部门既是招标人,又是监督人,甚至还是投标人的局面,“裁判员”和“运动员”角色混淆,造成“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比如,过去,城建局修马路,常常交给自己代管的建设公司去修,造价、质量都由城建局说了算。 随州市成立招投标监督管理局完全改变了这一状况。2005年市区五条道路改造,城建局报预算3300万元,市政府批准2800万元,招投标监督管理局负责招标,城建局负责工程质量和验收,城建系统企业与外地企业平等投标,权力相互制约,结果财政只花1970万元就圆满完成了改造任务。 随州市还建立了严格的考评机制,每年对市直50多个部门进行评议,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对各部门进行打分,对排名末位的实行诫勉谈话,黄牌警告,对连续两年排名在末两位的部门领导进行免职处理。2007年,原市旅游局局长就因此被调整岗位。 在机构大精简情况下,随州在纪委内部增设了经济环境办公室,负责监督各部门行政效率和效果。环境办除了根据群众投诉举报进行督查外,每年还与市委组织部、当地新闻媒体一起采取暗访的形式进行监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当行政行为进行公开曝光。 “改革没有捷径,更没有回头路”,随州市市委书记马清明说,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是改革发展大势所趋,只有将大部门制实现好、维护好,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