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部分治沙大户需政策扶持
倾其所有治荒沙 历尽艰辛犹不悔
    2007-08-17    本报记者:王欲鸣 李佳鹏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近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采访了解到,为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个旗的一些女牧民自愿联户入股,组建经济联合体治沙造林。几年来,她们倾其所有,历尽艰辛,给十几万亩荒沙披上绿装。然而,沙漠变绿的同时,这些女牧民却负债累累,身陷困境。

为改变命运 女牧民联户入股战荒沙

  “苦苦干了几年,沙漠越来越绿,人却越来越穷。”说起治沙,女牧民浪腾花黯然神伤。今年49岁的她居住在乌审旗嘎鲁图镇斯布扣嘎查(村)。1992年她随丈夫到100公里外的乌审召镇,在镇上的计划生育服务站干临时工。2003年,浪腾花回到了家乡嘎鲁图镇,看到原来的老屋已快让黄沙掩埋,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决定回到家乡治沙造林。
  2004年5月,浪腾花联合周边九户牧民入股,承包了10万亩荒沙,组建了治沙造林股份公司——乌审旗青浪生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浪公司)。为了筹措所需资金,浪腾花说服丈夫,将他持有的远兴天然碱原始股票低价抛出,所得的2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造林中。目前,青浪公司已累计种植杨树、柳树、羊柴等乔灌木200多万株,治理荒沙四万亩,占乌审旗同时期造林总数的5%,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的自然环境。
  无独有偶。在乌审旗苏勒德苏木昌黄嘎查有一块面积约10万亩的大沙梁,当地牧民称作乌兰温都尔(汉意为红色的大沙梁)。这里沙丘连绵起伏,方圆10公里曾经鸟兽绝迹,被称为全苏木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地方,滚滚黄沙无情地吞噬着周围有限的农田牧场,成为嘎查牧民的心头之患。2001年,牧民乌云斯庆与另外13名妇女每人投资3500元,成立了股份制的治沙站。她们在大沙丘中建立了治沙指挥中心兼休息室,每年4月到10月大家都在这里居住。
  今年55岁的治沙小组成员曹志芳告诉记者,为了省钱,她们当时盖房时只请了一位木匠,13户牧民起早贪黑,搭帐篷露营,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大沙漠里没有路,没有水,建房物料只能从各家十几公里以外的家里一背一背背过来,水也全是用毛驴车艰难地一车一车拉进来的。
  几年来,乌云斯庆她们承包的4.8万亩荒沙已全部披上绿装,成为全旗“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当年鸟不拉屎的荒沙梁上,如今不时有百鸟翻飞鸣啭,野兔轻捷蹿奔。满坡满洼的杨柳树随风轻舞,姹紫嫣红的羊柴花芳香四溢……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经变成了一个清幽致远的“绿色王国”,其生态效益正在日益凸显出来。

为治沙 女牧民身陷困境

  乌云斯庆的股份制治沙小组,采取的是以户入股、联户经营的方式。建设户有钱出钱,有物出物,计股入账,按工计分,责任均担,利益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建设户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克服了单家独户治理缓慢的弊端。
  几年来,乌云斯庆她们用于治沙造林总投资额已达140多万元,其中绝大部分属个人投资。13个牧户共卖掉绵羊500多只、生猪100多口、牛50多头,全部用于购买种苗、沙障材料及围网设施。今年31岁的米莉是从陕西羊米涧嫁到此地的,在她心目中,内蒙古草原一直是个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地方。没想到,从她过门的那天起,就与贫穷和荒沙结下不解之缘。在儿子还不满周岁时,她就背着娃儿加入了治沙的队伍。风沙伴着艳阳,儿子的感冒、中暑不知让她熬了多少个担惊受怕的不眠之夜。
  40岁的苏伊拉花在入股时,将家里仅有的11只羊和两口猪全卖了,还卖掉了当年15亩丰收在望的玉米收割权。乌斯庆等13户牧民在治沙造林当中总共投劳8000多个工日,一共欠下30多万元的项目贷款和苗条欠款,有四户直到现在都无力购买、饲养牲畜。
  乌云斯庆说,当初联户入股治沙是为了改变贫穷面貌。向沙漠要效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资金紧缺成了制约她们发展的最大“瓶颈”。
  目前这些造林大户银行不给贷款,亲戚朋友不敢给借款,仅有的项目资金也撒了胡椒面,不能捆绑使用,想搞养殖也难成规模。地是平整好了,可无钱架线和修路,她们只能焦急地望“地”兴叹。

走出困境还需多方扶持

  乌审旗林业局干部李贵山说,乌审旗牧民治沙造林的积极性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故土家园情结,牧民不愿意背井离乡,而沙漠又逼迫的无法生存,只能治沙造林;二是为了获取国家的苗条支持和每亩五至六元的造林补助,可是治理一亩却需要50元以上,这点补助无异于杯水车薪。许多牧民现在是骑虎难下,不治理,先前的投入就全部打了水漂,治理,后续资金很难保障。
  乌审旗林业局副局长贺喜才说,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如果不搞生态治理,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都是纸上谈兵。目前全旗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是农牧民,全旗共有户均承包5000亩以上荒沙面积的治沙造林大户240多户,累计承包荒沙150万亩,目前造林大户已经累计完成造林近60万亩。但如何让这些造林大户走出困境,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成绩,成了乌审旗当前生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白玉岭认为,由于当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周期短、数额小,根本无法满足农牧民治理沙漠、发展林沙产业的需要。建议国家专门设立林沙产业小额贷款,此项贷款的周期应确定为三至五年,利率应在同期利率的基础上降低一至两个百分点,发放对象主要是农牧民。
  一些林业部门的干部认为,要改变目前造林大户身陷于困境的现状,搞林沙产业化是最好的突破口。目前亟待积极引进相关的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消化每年新生的林木枝条和平茬灌木。记者了解到,乌审旗现有400万亩沙柳资源,只有两家规模很小的加工企业。这些沙柳如果不能平茬,过两年就会自然枯死,绿地将重新变为沙漠。如果实现就地转化加工,就可以为造林大户带来可观的收入,帮他们走出困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