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7-20 本报记者:方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虽然公布前大家就预测上半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会高于一季度,但是没想到会创下1995年以来的12年同期新高。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19日公布,初步核算,上半年我国GDP达到106768亿元,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 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消费的增长在加快。上半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168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6.7%,回落4.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44亿元,同比增长15.4%,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 对此,李晓超的解释是我国的投资消费结构正出现变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正在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大。
对于上半年我国消费的快速增长,李晓超认为得益于三方面的变化:一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二是居民的预期支出较好,各级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的投入,居民对未来预期看好,消费信心增强;三是我国的消费升级步伐也在加快。 对于普遍关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李晓超承认物价上涨的压力比较大。他说,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房屋销售价格还在上涨,股票指数也在波动。在此情况下,一旦食品价格上涨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出现与房屋销售价格叠加及相互作用,就存在着引发物价上涨的风险。 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2%,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上涨4.4%,环比上涨0.4%。 当有记者提出我国经济是否有过热趋势时,李晓超表示,经济过热不过热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不能仅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价格以及重要物资的供应情况。 他说,今年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上涨重点主要是在食品,而其他一些商品供大于求,有一些产品还在下降。核心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0.9%,同时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基本稳定,能源、原材料价格涨幅还有所回落。 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在明显改善。李晓超说,经过四年多的宏观调控,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得到加强,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增加了2.6亿千瓦,铁路营业里程增加0.5万公里,公路里程增加169万公里,高速公路增加了两万公里,综合运输体系的协同效应在增强。 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度已明显提高,不仅可以利用国际市场,还可以利用国际资源,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06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略高于2000美元,中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