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备播之际,记者走访小麦主产区冀中、冀南了解到,农资价格只高不低、农业设施老化和农技知识缺乏,以及暖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目前农民最担忧的三个问题,这将影响到今年河北省的小麦产量。
农资一天一个价农民担心继续上涨
眼下正是小麦生长的重要时节。徐速绘
摄 | 记者采访发现,农资不断上涨是农民最大的担忧。许多被采访的农民告诉记者,尽管这几年有国家的惠农补贴,但农业生产资料的持续上涨,使得种粮成本加大,效益减少。 邯郸市是河北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目前已经开始为小麦施肥。永年县六星村村民王贤良告诉记者,今年种子、肥料都比去年贵,一袋40斤的农用硫酸钾,去年25元,今年涨到了28元。3月7日这天,他买了一袋100斤的本地碳氨,花了25元。而到3月8日他再去买时,价格已经涨到了26元。“一天一个价,不知道以后还涨不涨。” 为提高种粮效益,一些农民以减少投入来降低成本的做法令人担忧。邢台市隆尧县大干言村村民彦海说,地里产出的粮食也就是为了口粮,因此很多人家在地里的投入减少,不求高产,够吃就行了。比如浇水,走一个字(消耗一度电)一元钱,一亩小麦浇下来,至少要35元,因此本该浇三次水的地,为了省钱,就变成浇两次水了。 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调查显示,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已连续三年保持上涨的态势,从而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去年全省全年化肥购买量减少2.1%。 据记者了解,尽管去年市场粮食价格较高,但许多农民售粮普遍低于市场价格,并未从中获利,粮商获利要高于粮农。石家庄市赵县南门村村民对记者说,玉米从去年平均每公斤1.1元上涨到现在1.4元左右,但由于村里的玉米大部分是在低价的时候出售的,一公斤还不到1.2元,多数人并未得到涨价的好处。大部分利润都被上门收购的个体粮商获得。据记者了解,个体粮商每销售一车粮食平均净赚300元,相当于农民种一亩粮食作物的收入,在收购旺季有时一天销售四五车,净赚一千多元,相当于一户农民种粮一季的收入。
农业设施老化、农技落后影响粮食产量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几年,随着河北省一些地方地下水位下降和机井设施老化,机井报废增多,使得农田浇地成了一大困难。而部分农村由于缺乏有效的农业技术指导,也直接导致了粮食的减产。 沧州市孟村县宣庄村张孟田说,全村共有机井40多眼,现在已经有10多眼坏掉停用,还有20多眼因水位下降,抽水浇地断断续续。沧州献县现在多数机井为“商品井”,农民用“商品井”浇地价格昂贵,每亩地浇一次水需30元到50元。去年小麦播种时由于干旱少雨,需造墒播种,部分农民选择了不种小麦。全县小麦播种面积下降了20%。其中,小南邵村仅种了100亩,下降67%,东洋村只种了50亩,下降95%;当地农业部门对贾庄村10户农民做了调查,发现只有一户种了二亩小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农民由于缺乏有效的农技知识,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 石家庄新乐市同义庄村村民陈老哞对记者说:“我们不懂精播种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种地全靠经验,比如一会儿这家说二氨种地好,大家就全买二氨;一会儿那家说复合肥种地好,大家又全用复合肥。”陈继周说,钱确实没少花,但效益不高,他们村亩产小麦只有300多公斤。 一些被采访的农民对记者说,他们希望农业技术部门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服务,但这方面做的并不好。邢台市隆尧县耿庄村村民耿宝林和记者说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去年种麦前他买了四袋磷肥,因为担心是劣质的,就带着样品去了乡工商所,工商所要他去找县工商局,县工商局要他找县农业局,县农业局要他找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等他去了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人员告诉他,要交100元才能化验。“四袋磷肥才花了320元,化验一下就100元,这钱我可交不起,后来干脆就回来了。”耿宝林说,他希望真正有部门能为农民免费服务。
“麦无二旺”,暖冬可能会造成小麦减产
今年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冬季普遍高温,造成了越冬小麦旺长。农民们告诉记者,俗话说,“麦无二旺”,不该长的时候疯长,该长的时候就不长了,肯定会造成今年小麦的减产。 石家庄新乐市同义庄村民陈继周说,他家七亩地,全种了小麦。去年冬天冷得晚,麦苗老冻不住,竟然长到了一尺高左右,今年的收成肯定不会太好。邢台市隆尧县耿庄村村民说,去年11月底,小麦就开始“串节”,现在村里的小麦已经出了毛病,有的小麦长着长着就黄了,个别地里的小麦已经死了,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但大家怀疑和天气有关系。 保定市望都县农业局植保站站长孙会说,由于温度高,今年县里的小麦返青比往年早四五天,由于冬天发生旺长现象,返青后小麦长势并不好。另一个就是小麦病虫害,县农业局调查发现,今年红蜘蛛、麦蚜、灰飞虱等病虫害比历年都要高。估计今年小麦产量肯定会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