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去年90%以上的船运专家都预测今年海运市场会大幅下滑,但现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甚至国际干散货海运市场从5月份开始持续保持上扬势头。”中外运集团办公室副主任郭洪森告诉记者,中外运是中国排名第三的海运公司,中国八成以上的进出口货物是通过海洋运输进行的,对外贸易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这些公司的业务。
作为间接影响海运公司生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汇率调整并没有给中外运带来明显影响。郭洪森说,中外运上半年海运的承运量增长超过了30%。
在我国出口规模迅猛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外运承运量的增长并不是个案。虽然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原材料不断涨价,但中外运这样的船运公司还是源源不断地把中国货物卸载到世界各大港口的码头。经济学家们发现,中国的出口数字依旧毫不犹豫地往上冲,外贸顺差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回落。
“当前,国际收支特别是货物贸易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国家外汇管理局10月6日公布的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作了这样的表述。
报告披露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态势: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其中货物项目顺差800亿美元;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9亿美元。
下半年的形势依然严峻,7月外贸顺差创下新高146亿美元,8月再次刷新记录达到188亿美元,虽然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9月外贸顺差回落到153亿美元,但仍然是今年单月第二高水平,并且较去年同期顺差额翻了一番多。国家外汇管理局在报告中预测,下半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尤其是货物贸易将保持较大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将维持一定顺差。“因此,2006年全年国际收支仍将保持大规模顺差。”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继续飙升。到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9879亿美元,距离万亿美元大关只差121亿美元。前九个月,外汇储备增加1690亿美元。
“中国的外汇储备2006年年底可能突破一万亿美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预言,如果未来中国的经济结构没有大的变化,按照每年平均20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的话,两年后就会接近1.5万亿美元。
持续“双顺差”会带来诸多不利。贸易顺差快速增长容易引发贸易摩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9月28日,在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访华后的说服之下,美国参议员舒默和格雷厄姆放弃了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27.5%关税的议案。不过,他们并不会善罢甘休,声称明年将采取一项范围更广的举措,促使中国调整人民币汇率。
国际收支大幅顺差还掣肘宏观调控。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近年来中国基础货币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大幅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使得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造成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多,增大本外币政策协调难度,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一旦贸易摩擦升级为贸易战,将会对我国沿海地区大量出口外向型企业造成打击,进而影响就业。大幅顺差导致的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会引发银行贷款冲动,带来坏账隐患。
我国已经采取了人民币汇改等措施平衡国际收支。算上去年7月人民币汇改时一次性升值2.1%,到目前人民币升值已超过4.5%,但贸易顺差问题并未好转。专家指出,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关键并不是在人民币汇率上。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认为,现在中国的顺差主要来源于国际产业结构的分工,外资把中国作为制造基地进行加工贸易是中国外贸顺差的最大来源。
从更广的背景来看,中国顺差的大规模增加与全球经济失衡有关。一方面,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国民的低储蓄和高负债,国际收支出现持续逆差;另一方面,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国家高储蓄率导致持续顺差。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罗奇形象地指出,中美之间的失衡是因为美国人“挥霍无度”,中国人则储蓄太多。他认为,中国人应该学会花钱,美国人应该学会存钱。
尽管不少专家认为,顺差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但结构调整却是必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近日撰文指出,在全球经济失衡并不能长时期持续、中国经济内外失衡压力凸显的背景下,应主动地、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主导。
要转向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向农民转移支付和财政补贴;外贸的转型要求进行出口退税政策等税收政策的调整。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报告指出,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仍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实现平衡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说,实现贸易平衡,中国仍需耐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