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CPI料突破3%警戒线
专家称,可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抑制过热
    2010-08-10    作者:黄烨    来源:国际金融报

    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CPI通胀,而是投资者对物价上涨的反应,“倘若通胀上涨导致资金流出银行,资产市场随之飙升,那么央行将不得不加息;倘若资本市场活动平淡,预计政府没必要采取加息来应对通胀”。
    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宏观经济数据前,市场对CPI、PPI等经济数据的预测达到了3%的峰值,无一例外超出心理底线。不过,对于不断加强的通胀预期,国家发改委8月9日给出了“定心丸”,“当前中国的价格运行基本稳定,对实现全年通胀控制在3%的目标更加具有信心。”

  同比或上涨3.4%左右

  昨日,第一创业宏观研究组对外预测称,7月CPI或同比上涨3.4%。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2个百分点,对CPI贡献2.4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个百分点,对CPI贡献1.0个百分点。
  “从货币供应与通胀滞后关系看,7月通胀反弹压力并不大。”海通证券预测称,但洪涝灾害带来的供给冲击会对价格产生短期影响,“预计7月CPI在3.5%附近,PPI同比增长6.0%”。
  南京证券的观点则相对温和,该机构预计7月CPI在3.2%至3.3%之间。中信建投证券认为,“食品价格出现反季节大幅上涨,恐难持续。这种情况在近六年来仅在2007年发生过。但综合来看,7月的CPI预计在3.4%左右。”申银万国证券也认为,7月CPI同比增幅可能会超过3%的警戒线。此外,该机构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三季度将是CPI的全年高点。
  国外机构对于中国7月CPI的预测持有类似的观点。此前,路透社调查显示,7月CPI有望达到3.3%,超越3%的心理底线。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则对媒体预测说,7月CPI可能将从6月的2.9%跃升至3.5%。
  众多机构和经济学家对CPI超过3%警戒线的预测,都是基于近阶段粮食和猪肉价格不断上涨的现实,因为在我国CPI的构成中,食品价格占比达到了33%左右。此外,分析观点认为,各地旱灾和南方水灾的发生是促使CPI或将达到年内高点的重要诱因。商务部数据则显示,在7月5日至8月1日的四周时间内,食用农产品价格周环比持续上涨,涨幅分别为0.5%、1%、0.7%和0.3%。同时,猪肉价格也在7月继续上涨,并达到短时间内的一个高点。

  年内加息几无可能

  7月CPI将达到高峰也让市场平添了对通胀预期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8月5日发布的2010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通胀预期和价格上行风险不容忽视,“受主权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各国政策退出较为谨慎,全球货币条件比较宽松,富余资金可能寻找各种途径和出口,潜在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一般经济学意义上讲,我国的确已经到加息的时候了。”昨日,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但加息与否不仅要关注国内通胀情况和CPI等经济数据,还要关注我国就业形势、未来经济走向等诸多因素,而在全球乃至中国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一旦加息可能造成负面结果。在他看来,年内加息可能性不大。
  宋颂兴认为,退一步说,即使加息,也不能完全解决我国经济现有的问题。首先,如果CPI涨价是因为国外资源产品涨价造成的,即引入性通胀,就只能通过汇率解决;如果是国内农副产品价格造成的,就更不是货币手段所能解决的,因为这是刚性需求的显现,只能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是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二是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追加投资,完善相关制度。
  昨日,外资机构麦格理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也认为,中国今年不会加息,但会通过发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方式来吸收流动性。麦格理证券认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CPI通胀,而是投资者对物价上涨的反应,“倘若通胀上涨导致资金流出银行,资产市场随之飙升,那么央行将不得不加息;倘若资本市场活动平淡,预计政府没必要采取加息来应对通胀”。
  而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和国际形势不明朗,年内加息可能性不大,但通过提高准备金率的方式抑制“过热”的手段确实可行。但他同时表示,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中国正处于消化去年天量放贷的时间段,而这本身就意味着要付出代价——在抑制通胀和保证经济稳定增长间作出“两难”抉择。
  “下半年有利于物价稳定的因素较多,实现全年价格总水平涨幅3%预期调控目标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上周在宁夏召开全国价格综合工作会议时表态称。

  相关稿件
· 7月CPI或创新高 通胀题材有望深化 2010-08-10
· CPI走高 消费概念股受捧 2010-08-03
· 多家机构预测7月份CPI破3% 2010-08-03
· 7月CPI或高峰体验 2010-08-02
· 多家机构预测7月CPI创新高 增幅或达3.1% 201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