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哈杉只是踏入非洲的2000多家中国企业的缩影,在非洲这片土地上,中国企业和商人投资的脚步正在加快。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今年年初透露,中国企业对非投资发展得非常快,2001年中国对非投资仅有5000万美元,而2009年投资已经突破了10亿美元,10年增长了19倍。而且从总规模看,对非投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曾在非洲工作了20年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认为,现在是去非洲投资的最好时机。他透露,目前已有218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业务,合作项目接近8000个,涉及电站、港口、机场、公路、医疗、太阳能、风能等诸多领域。 据魏建国介绍,在非投资企业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中字头的大型国企及华为这样的大型民企,以承接大型项目、工程为主。第二类是出于税率、劳动力成本及避开诸如配额之类的非关税壁垒等因素考虑,把工厂转移到非洲的制造业企业。非洲国家在走中国式的经济发展之路时,同样也在本国设置了开发区和保税区。第三类就是各种贸易商。 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也认为,非洲市场潜力巨大、商机无限。他介绍说,现在多数非洲国家都非常重视吸引外资,不少国家还采取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实行优惠税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改善本国的投资环境。 不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所所长李安山也认为,企业在非洲投资时,要注意风险控制。“首先要做好家庭作业,即去之前先了解情况,关于那里的资源、安全和民情等。其次是去了要做长期打算,小打小闹只能伤人伤己。此外,由于文化习俗不同,做事的方式也不同,还要学会尊重人家的规矩。” 李安山建议前往非洲投资的企业,在利润分配、雇工待遇和产品市场等诸多方面,要尽可能多地考虑非方的利益。通过诚信的行为和互利的合作,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他在非洲调研时还发现,很多中国公司都积极参与所在国的慈善事业。如在喀麦隆的华为分公司参加了总统夫人召集的慈善活动,并向当地小学捐赠了电脑等教学设备;在肯尼亚的路桥公司则在其内乱时为当地人民免费提供了粮食。 “但是,中国公司在非洲的慈善行为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李安山说,据了解,是因为担心宣传之后,会有更多的地方政府或组织来向企业寻求帮助。“我觉得这不必担心,好事做了还得说。否则中国企业会给非洲人民一种只知赚钱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