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2010年亚洲银行业及主权评级研讨会”上,穆迪金融机构部副总裁章怡表示,今后几年,中资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将会上升,房地产贷款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将是未来不良贷款上升的两大来源。但她同时也强调,中资银行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并不大。 6月初,穆迪上调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评级:工行、建行、中行长期及短期外币存款评级均上调至A1;银行财务实力评级(BFSR)分别上调至D+、D+、D。但是,银行财务实力评级方面,从定量的指标上看,中资银行普遍好于同一级别的其他银行。 对此,章怡认为,BFSR处于D级别,反映了穆迪对于中资银行未来资产质量趋势的担忧。中资银行自上市之后并未经过一个完整的信用周期,因此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银行的业绩表现。 章怡称,2009年向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贷款,是中资银行未来不良贷款上升的来源。 “银行在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敞口主要源自三个方面:对公贷款、住宅抵押贷款以及以房地产为抵押的银行贷款。”章怡表示,由于中国家庭的杠杆率较低,加之银行对首付比例、月供额度的限制,使得按揭贷款的风险不大。房地产对公贷款的风险波动性大于按揭贷款。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面,章怡认为,银行此类贷款质量不确定,部分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不透明。目前来看,银行已采取了降低损失的措施。 尽管穆迪作出了不良贷款将上升的判断,但章怡同时也认为中资银行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章怡透露,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政策将成为影响银行贷款质量的两个关键因素。对中资银行进行贷款组合压力测试后,穆迪发现中资银行能经受得住。 昨日,穆迪发布的报告中,共对11家主要中资银行进行了评级,总体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评级级别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