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出台多个产业扶持政策,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企业、文化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人们视野中,这样一种新的产业模式该如何更好地发挥提升经济的作用?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少峰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发展文化产业必然要形成产业链,更要走出文化产业园的误区。 “很多地方政府不知道如何建设文化产业园,以建工业园的模式来建文化产业园,这是不正确的,不能把某一项的文化产业内容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去发展。”陈少峰认为,一个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应该是从最开始的创意,到最终走向市场,是一个非常饱满的产品线、产业链构成的集聚区。 很多人都对文化产业有所误解,做文化产业不是做文化,而是做产业,陈少峰告诉记者,“文化底蕴与文化产业并不直接相关。” 举个例子来说,古城西安的文化遗产比深圳多,但旅游收入却不如深圳,因为深圳有活动经济,“我曾经做过调查,来西安旅游的人流量是1200万/年,而到深圳的是2200万/年,虽然没有文化底蕴,但是有活动,有交流,就能够吸引游客。”陈少峰说,多数经济发达的移民城市无文化遗产包袱,文化产业容易发展。 陈少峰指出,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主要是人才与盗版。而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既要懂得文化产业的艺术价值,又要懂得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 此外,陈少峰估计,未来五年将有120家文化产业企业上市。他告诉记者:“应出台文化产业企业上市规则,加快上市步伐,简化上市步骤。比如报纸,之前是事业单位,发行经营了很多年,在其上市的时候就不应局限于三年盈利的时间限制。”同时,还要发展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企业的投融资,吸纳社会资本,增加企业并购机会。 “2010年开始是文化产业企业的黄金十年,逐步进入开放繁荣的阶段,我对文化产业有充分的信心。”陈少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