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换代倒逼企业管理模式变革
    2010-03-0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目前,出口订单有所回暖、内地吸引力上升导致民工回流以及民工结构变化,多种原因导致广东正闹“民工荒”。 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日的摸底调查,目前广东企业用工缺口约90万。其中,普工缺口相对较大,缺口约为61.2万,约占缺工总量的68%;技工缺口也仍处高位,占缺工总量的32%,1月份人力资源市场技工的求人倍率(需求数/求职数)达1.54。缺工行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制衣、制鞋、玩具、纺织、建筑等劳动密集型领域。
  “眼前这一幕似曾相识。” 广州创信鞋业董事长吴振昌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回忆,二三十年前,台湾年轻一代因生活改善开始不愿意到工厂打工,缺工引发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其他一些成本也在攀升,同时,货币升值的压力也来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成本运作令企业几乎无法承受,吴振昌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将工厂从台湾转移到广州。
  接下来,他想的是,也许会继续转移到东南亚,或者留下来转型拓展内销。
  吴振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年轻一代因生活改善而不愿进入工厂打工。
  广东南海伟业制衣厂老板周伟培弄不清楚的一个问题,也恰恰诠释了这个命题。
  今年春节过后,他上午在厂门口贴一个文员的招聘启事,下午就有几十个人来应聘,但想要招一些18~25岁的制衣女工,相当困难。
  在广州海珠区当制衣女工的小桃,是典型的90后。刚满20岁的她,来自广东韶关农村,两三年内已换了五家工厂。小桃解释说,自己频频换工作是因为太累,休息一阵再找新厂,反正不愁找不到工作,只有2009年上半年情况特殊些。
  她所打工过的工厂,基本上都是一天工作12个小时左右,一个月工作28天,这样忙下来,一个月可以拿1000多元。与她同时出来到工厂打工的三个同乡姐妹,两个已回老家做点小买卖,另一个跑到美容院学美容。
  小桃现在所在的制衣厂是个小厂,大多是20多岁的女工,也有一些三四十岁的。与这些上了年纪的工友不同,小桃工作不会太卖命,偶尔偷闲拿出手机上QQ或听音乐。她很舍得在手机上花钱,过一阵就花上一个月工资来换新款的手机。
  不仅是小桃这样,新生代民工不少都类似,家中暂时没什么负担,也不大愿意吃苦。
  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教授蓝海林4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农民工正处于更新换代中,结构性缺工正困扰着中国制造,这迫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等沿海地区出现缺工情况,与中国农民工正处于换代有很大关系,80后、90后的农民工正在接替上一辈成为主力,他们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多人宠爱的这一代,不会像父母辈一样埋头苦干,他们更强调自我,这令企业经营管理难度加大。
  “尚不清楚缺工真实情况如何,但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必然的趋势,从2004年开始成本上涨就在加速, 2009年因金融危机冲击缓解了一下,现在再次卷土重来,”蓝海林说,“这如同打针,打在所有的企业上都会疼痛,只是程度不一。在经营管理战略上做了调整的企业情况将会好些。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努力了解新一代农民工的需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还要改变以往单纯靠剥削农民工劳动力获取利润的模式,寻找其他的利润增长点。”
  上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因成本上涨,先是转移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之后二次转移到中国内地。蓝海林谈到,中国内地迅速发展起来,就是承接了西方制造业的转移。中国内地现在所遇到的问题,又不是头一遭。面对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全世界应对方式都类似,一些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产业或企业肯定是要转移走的。
  “沿海企业要么转型升级,通过科技、设计、营销等途径弱化劳动力成本在企业经营成本中所占的分量。要么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地区。而不做任何调整的企业,始终会有一天因消化不了劳动力成本而关闭。”蓝海林说。
  在蓝海林看来,做内销市场的沿海企业,将生产线往中西部转移成功几率高一些,而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往内陆转移则比较困难,运输成本很难消化。选择留守沿海地区的企业,为了消化掉成本,就必须提高生产效率、劳动力素质、自动化程度、生产技术以及产品附加值。不管是转移还是转型,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又隐藏一定风险,许多企业因此不愿意迈出这步。而新生代民工是导火线,迫使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得不作调整。
  相关稿件
· [新书架]《德鲁克谈企业管理》 2010-01-04
· 山东设300万元奖励企业管理创新 2009-12-08
· 中小企业管理融资人才之道 2009-10-15
· 做大与做强:中小企业管理融资人才之道 2009-10-15
· 长沙推行“环境风险”企业管理办法 200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