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荒"能治 "气荒"何以成顽疾
    2010-02-11    作者:陈其珏    来源:上海证券报

    “油荒”与“气荒”一直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两大顽症,且几乎年年都会按时“报到”。每当“两荒”来袭之际,车辆停驶、工厂停产、交通停运,社会方方面面都受到不小的冲击。
  但去年,局面发生微妙的改观:整整一年中,国内没有发生一次“油荒”,这在2003年以来实属仅见;但“气荒”却仍旧在去年年底如期而至,且今年初又两度来袭,而破坏力更猛于往昔。
  不少人将“气荒”迁罪于异常寒冷之天气与数年未遇之雪灾,亦有人将此归咎于川气东送未贯通或中亚天然气未入境。但一大悖论是,往年也屡屡为天气所掣肘的石油供应在去年如此恶劣的气候环境下却始终如常。此外,更为奇怪的则是:相比国内天然气的紧缺,国际天然气市场却已然过剩。
  国际能源署在去年11月的一期《世界能源展望》中称:“全球天然气市场已从卖方市场演变为买方市场,因为需求走弱但供给提高,供应将出现大量过剩。”
  显而易见,国内“气荒”之肇因恐怕绝非“天气恶劣”。追根溯源,仍是机制流弊所致。
  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源总是稀缺的,油气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更是如此。通常情况下,一种资源越稀缺,就越要研究配置方式,提高配置效率。而市场的作用就在于优化资源配置,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形成良性对接。至于价格则是供求关系的风向标,从中可窥见资源的稀缺程度。
  问题就在于,中国天然气行业既未形成一个要素完全的市场,也缺少一个对市场反应迅速的价格。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度垄断使得气源被两大集团牢牢把控,只能在封闭的体制内“缺氧”循环——失去充分的流动,也就失去了有效配置的可能;另一方面,定价机制的迟钝又使得市场传导出来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无法为经营者提供足够的激励来满足市场供应。
  事实上,海外气源迟迟进不来与国内天然气市场拓展缓慢都可从缺乏足够激励这一点中觅到因果。
  相比之下,“油荒”之所以远离,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去年中国推行新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正向激励。
  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油荒”还是“气荒”,都是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相对偏低的显性后果。一个例证就是当初粮改之前,国内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每个人只能定量购粮;而粮改之后,粮食供应极大充裕,国家伤脑筋的反而是粮食太多谷贱伤农的问题。
  至此,解决“气荒”问题的答案已显而易见:不妨就用治“油荒”的办法来一次依葫芦画瓢治理“气荒”,或许效果会立竿见影。

  相关稿件
· 美纽约时报:油价下跌将致“油荒” 2009-09-25
· 垄断巨头岂能“趁‘油荒’打劫” 2008-07-21
· 当“粮荒”遭遇“油荒” 2008-06-30
· [图片新闻]英国油罐车司机罢工酿油荒 2008-06-17
· 国际油价飙升令"柴油荒"加剧 2008-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