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推动中国减灾事业发展
    2009-11-06    作者:邢亚丽 戴剑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引进社会力量,提高救援效率。”在不久前召开的首届中国应急管理高峰论坛上,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黄毅如此呼吁。

  ■社会力量多领域参与防灾减灾

  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采取全民动员的机制是中国救灾减灾的一大特色,越到危难时刻,越能展示社会力量的强大。“我国政府能提供受灾群众的物资和基本生活保障,不过由于人力有限,个体和家庭各方面的需求还需要志愿者和民间力量来满足。”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张辉说。
  近年来,志愿者组织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状态。据民政部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社区志愿者组织达到43万个,志愿者队伍规模近亿人,其中仅共青团、民政、红十字会三大系统就比上年增加志愿者1472万人,年增长率达31.8%。而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也开始出现在减灾工作战线上。
  2007年,浙江温州苍南县由出租车司机发起成立了防汛抗台风志愿者联盟。目前,这个联盟已经发展到700多人,拥有50辆出租车、私家车组成的应急救援服务车队,在十多次台风中共转移受灾者6万多人,运送物资千余趟,还开通了防汛应急救援网站。
  同样在苍南县,还有中国大陆首支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苍南海上搜救志愿者总队由30艘志愿渔船和148名志愿者组成,因为有丰富的航行和救助经验,成了当地渔民眼中的“守护神”。
  2004年由重庆小伙组建的奥特多户外探险救援队,目前是内地少有的一支技术型民间专业救援队,队员都是志愿者,参加救援行动不取报酬。奥特多救援队还与政府部门合作,定期为警官学院战术系开设培训课,为防暴队提供专业装备。

  ■民间组织灾后重建中释放能量

  据调查,汶川地震发生后,在灾区活跃的注册民间组织有近百家,未注册的草根民间组织数以百计。南都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洲鸿认为,受灾群众在获得了基本的住房保障后,生计维持、心灵抚慰等方面多元化的需求更为突出,民间组织的优势开始显现。
  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的刘大庆认为,民间组织就像水,流到需要的地方,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汶川地震后,该中心前往绵竹市遵道镇调研,实施“抗震救灾农村妇女骨干培训”项目,对当地妇女进行心理生理健康和种植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培训。
  农家女中心的灾后重建项目是南都基金会资助的项目之一。南都基金会一直关注国内公益性民间组织的成长,它并不直接提供救灾物质,而是通过资助国内民间组织,为灾区提供多样性的专业服务。截至目前,南都基金会资助了70多个民间组织的90多个灾后重建项目,投入资金700多万元,资助领域包括灾后急需的社会工作、教育、环保、助残、助孤、养老以及家庭重建、社区重建、心理重建研究、咨询等公益项目。
  刘洲鸿认为,这一基金会与民间组织的合作方式,不仅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的公益组织的成长,而且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灾后的重建工作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刘洲鸿说,“我们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是筹建一个信息分享平台”,使民间组织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解决政府、民间组织和社会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仍需完善

  中山大学副教授朱健刚把2008年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但在太多的感动之后,与志愿者相关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如志愿者队伍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等等。
  “志愿者们热血澎湃,激情昂扬,然而缺乏专业的救援技能和知识,有时候反而给救援工作带来阻碍。”在称赞的同时,张辉也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建立志愿者长期管理和有效的进入或退出机制,还有待相关部门出台管理规定。
  民间组织缺乏资金、场地和专业的培训。刘洲鸿希望政府能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支持力度,更多地购买民间组织的服务,双方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据介绍,在欧美发达国家,民间组织绝大部分的资金来自政府的购买力。

  相关稿件
· 北京国际减灾应急技术设备博览会开幕 2009-10-13
· 抗旱减灾是当前农村最重要任务 2009-08-31
· 性别与减灾国际会议开幕 2009-04-21
· 农业气象科研事业发展助推我国农业防灾减灾 2008-12-09
· 抗洪减灾任务艰巨性不可低估 200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