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8年,全国林业累计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日本、德国、韩国等国以及国际组织、金融机构、民间组织提供的赠款贷款约33亿美元。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副司长张艳红表示:“外资弥补了我国林业资金的不足,推动了项目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林业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
创造生态经济双重效益
我国林业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赠款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 在提供无偿赠款的国家中,德国是目前投入资金量最多、协助造林面积最大的。截至2008年,德国政府共援助林业技术合作项目14个、财政合作项目27个,总援助金额达2.09亿欧元,造林项目覆盖17个省、自治区、市,造林面积达42.4万公顷。 除德国外,日本政府提供了3个无偿援助项目,援助金额共计约5000万美元,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约4万公顷。中日双方还开展了涉及林业各领域的技术合作项目20余个,资金约7000万美元。 自我国西部大开发以来,韩国政府已向北京、内蒙古地区提供了800万美元的无偿造林项目款,总造林面积超过1万公顷。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有8个省份利用国际贷款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商品林基地和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在1995-2001年,我国同世界银行合作的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共产出木材10631万立方米、薪材1532万吨,实现包含其他林业副产品总产值490.6亿元。此外,2003-2008年实施的日元贷款甘肃重点风沙区综合治理项目,还为当地农民带来每月70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
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理念
国家林业局对外合作中心双边项目处处长沈素华表示,在吸引资金的同时,国际赠款还使我国林业获得了大量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例如中德财政合作造林项目具有一套完善的检测与评估体系,采用
“按造林结果付款报账”的方式,更有利于把握造林全过程,保证造林的成活率和林区的长期发展。 国家林业局计划司外经处负责人表示,国际贷款一方面弥补了我国林业资金投入的不足,加快了林业体系的建设步伐,同时把先进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运作方式带入贫困地区,推动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同林业先进国家在良种繁育、造林技术、管理措施、水土保持、木材加工、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培养了一大批既懂林业又熟悉外资管理工作的新型林业人才,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林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民间合作架起友谊桥梁
提起小渊基金(也称中日绿化交流基金),国家林业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小渊基金处处长许强兴用“两国政府积极推动,民间团体携手实施,中日各界都说好”来形容。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小渊基金在我国28个省区市开展造林合作项目141个,投入资金约42亿日元,项目总造林4万多公顷。这个民间造林绿化基金,正如设立之初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期望的那样,通过绿化造林,架起中日友好的绿色桥梁。 与贷款和政府间的无偿捐赠不同,小渊基金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通过中日两国民间团体配对合作实施项目,日本社会各界和中国项目区广大农民、妇女和青少年积极投身生态绿化工程,增强了保护生态、共建美好家园的意识,加深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信任与合作。 在成功利用外资和借鉴国外经验之后,我国目前已形成独立自主的林业建设模式。仅2008年,我国对林业的自主投资就达651.1亿元,我国的林业技术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完成了诸多林区示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