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与其城里混,不如回家养猪
    2009-03-23    作者:闵捷 白皓 张进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从猪圈出来,张勋的裤腿上沾满了猪饲料,一双运动鞋已经磨得不见了本来的颜色,粗糙的双手布满了裂纹。在这个带着臭味的养猪场里,35岁的张勋已经忙碌了半年。他1999年从浙江理工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毕业,半年前还是浙江杭州一家布艺公司的高级销售主管,去年8月辞职,回到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赵家镇的老家创办了养猪场。他说自己从“闲时喝咖啡、打保龄球的高管”,变成了“浑身沾满猪食的猪保姆”。
    站在猪圈中央,张勋仔细观察着一排待产的母猪,不时将猪崽赶回保温箱里,由于几头母猪同时临近分娩期,从除夕开始,张勋常常通宵守在猪圈里,重复着同样的工作。
    在村民看来,“张勋没出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张勋也在琢磨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反常。其实,他并不是一时冲动。去年由于金融风暴的冲击,张勋所在的公司效益下滑,他的收入从每月五六千元降到了2000多元。经过搜索资料以及对政策的研究,张勋决定回乡创业,“最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政府扶持的力度也逐渐加大,今后的农产品利润空间还会加大”,而且张勋的父亲在村里养猪多年,经验丰富,“与其在城里混,不如回家办个养猪场”。
    2008年8月底,张勋将户口留在杭州,带着30万元存款踏上返乡之路。
    养猪场建好,随着种猪入圈,存款已经所剩无几。回乡之前,张勋认为有20万元就够了。为了节省成本,小到换水管、建栅栏,大到给母猪助产,里里外外都是张勋自己做,没舍得花钱雇人。张勋说:“以前当白领时,每天8点多才起床,到办公室打开空调,看看报纸,下午会见几个客户,然后就用打保龄球、喝咖啡来打发时间。现在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夜里每隔两个小时还要起床照看母猪和猪崽,这样的日子让我快崩溃了。”旁人的闲言碎语都可以忍受,张勋却一度无法接受自己的心理落差,“特别是2008年11月,资金出现短缺,又赶上猪生病,每天要给几百头猪打针,人累得瘦了一大圈,当时真不想干了”。
    得知张勋的困难后,团金堂县委副书记王有辉帮助张勋收集信息、制作材料,向团成都市委递交申请,最终通过了团成都市委“银团互动”项目的评审。2008年11月14日,张勋拿到了“银团互动”项目的10万元无息贷款。
    “说老实话,我被感动了,这10万元贷款真是一场‘及时雨’。”张勋说。如今,张勋已经习惯了猪圈里的忙碌生活,“辛苦是难免的,但是很充实,我现在体会到劳动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今年春节前,张勋卖出了第一批26头生猪,“粗算一下总共净挣7000块”。第一次挣到养猪的钱,张勋的干劲更足了。在他看来,自己的最大优势,就是“有知识、懂市场”。
    通过上网,张勋自学母猪饲养、猪崽哺育等养猪的核心知识,及时了解粮食价格和生猪价格,确定自己的经营战略,他还发布信息,为自己的养猪场建立了网络销售渠道。“目前销售不是问题,屠宰场在看到我的信息后,都主动找上门来。这些天的生猪价格有所下降,我准备等几天,价格回升一些,再卖第二批。”现在,张勋已经可以熟练地为母猪接生,通过自己研究的猪崽保育技术,还能保证猪崽成活率接近100%。截至目前,养猪场已有300多头生猪。
    张勋把养猪场的名字确定为“金堂赵家镇阳光养殖场”,“但我不可能一直就这么养猪”,他认为自己目前的养猪方式仍然原始,今后的方向是循环经济。在他的计划里,第一步先要在地上挖出一些大坑,用微生物与锯木屑混合发酵形成有机垫料,扩建成一组保育圈群;第二步将刚生下来的小猪放进保育圈群,引进国外先进的发酵技术,利用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猪崽的粪便,将其变为可供猪崽食用的原料。“这只是个小的循环经济,环保、省事、节约饲料,国内已经有人使用了,我正在自学,争取下一阶段能具体实践。如果小的循环经济成功了,我就接着做个大循环,用生猪的一部分粪便来种植绿色蔬菜,另一部分用来生成沼气,再把蔬菜、沼气和猪肉卖到餐馆,最后把餐馆的泔水拉回来喂猪。这样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能源利用率也更高。”
  相关稿件
· “精英养猪”告诉食品企业什么 2009-02-20
· [现象]大学生"另类"就业盘点:养猪、卖肉只为"五斗米" 2008-12-08
· 养猪业永远不可能成"房地产第二" 2008-08-26
· 高盛为什么去养猪? 2008-08-05
· “高盛养猪”敲响农业安全警钟 2008-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