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涂料公司摇身一变成为崭新的专业汽修公司!可能吗? “如果按照目前正常的土地批租流程,从园区取得土地指标到企业实际拿到土地,再到开工建设、投产时间至少需要一年。”上海青浦工业园区土地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半年前,原址还是生产涂料的中外合资企业,如今通过土地产权交易变更为现在的汽修公司用地。这家企业是2009年青浦工业园区第一家通过土地产权交易变更,成功实施“腾笼换鸟”的项目。
“腾笼换鸟”加速
记者调查发现,在青浦区,像这样通过置换原有的企业土地、厂房等而很快达到投产或运营的企业不在少数。 据了解,在青浦工业园区,仅2007-2008年两年时间里,“腾笼换鸟”19个项目,利用土地600多亩。 其实,并不只是青浦区在做“腾笼换鸟”的工作,苏浙地区的“腾笼换鸟”力度更大,因为大量在沪面临激烈竞争的行业,亟待向苏浙地区转移。 对于“腾笼换鸟”的做法,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长乐表示,这种做法在长三角地区是一种提升产业能级比较好的办法,但是和以前相比又有一点新变化,以前是“有菜就往篮子里放”,现在还要看“放进去的是什么样的菜”、这只“鸟”能不能飞得更高。
化解土地稀缺矛盾
随着大量企业的进驻,整个长三角在新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都存在着土地资源稀缺矛盾。一方面,土地这个稀缺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的土地“开而不发”。 依据上海市实施《闲置出让土地处置试行规定》对闲置地的处理规定,如闲置地第二年可以收取闲置费,闲置第三年可以收回土地,但是没有实质性的操作细则来具体指导执行。 青浦工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在这类土地的二次开发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土地政策方面的困难”,目前可行的办法是政府建立土地使用督察体系,对长期“开而不发”的项目,或核减用地面积,或实行项目退出,腾出厂房和土地,扶持科技含量高、低能耗高效益的优势企业进驻。 青浦区的做法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借鉴。除了最直接的产业转移,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之外,还有多种新的二次开发方式。青浦工业园区对标准厂房实施“无地”招商,破解土地瓶颈,从2000年到2008年,园区共租赁厂房项目300多家,租赁面积74.5万平方米。另一种二次开发土地的做法是回购、平移土地。如在2007年对一家药业公司和一家锅炉厂等4个项目的236亩土地通过回购方式成功回收,满足了新进的另外8个项目的用地需求。 徐长乐认为:“通过置换的方式达到吸引产业能级比较高的企业的目的,这还要看新进来的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及本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短期的、周期性的行为,更不是‘新瓶装旧酒’”。
旧“鸟”何去何从
新“鸟”来了,旧“鸟”又到哪里去了呢? 有关人员告诉记者,旧“鸟”通常有3个流向,一些企业转移到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另一些企业则是考虑其自身的发展,收缩或调整经营,转移到其他优势市场;剩下的企业多数发展困难,不得不“死掉”。 徐长乐认为,一般而言,通过“腾笼换鸟”达到产业转移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就近原则,企业进行主体的推移,如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步转移;还有一种是蛙跳式,直接选择西部中心城市,但这种模式对当地企业技术含量、产业配套基础、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 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已经大批迁往经济欠发达地区。 “目前在中国,梯度推移理论还是适用的。”徐长乐表示,国内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点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就国内而言,毗邻长三角的安徽、江西等省份,甚至稍远的如中部的湖南、湖北等都早已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有些甚至已开展实质性的操作过程。 徐长乐颇为肯定地表示,产业的转移是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加剧的新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长三角将掀起新一轮的“腾笼换鸟”,提高企业和园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客观、必然的内在要求。提高产业能级,才能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最大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