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花钱培训,为啥还有人不买账
    2009-02-09    作者:张国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即使跑破了鞋子,磨破了嘴皮子,有时候农民兄弟并不领情。”2月上旬,宁波市一位长期组织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工作人员诉苦说,当前农民工对各种技能培训形成了一个怪现象:要交钱的培训绝对不参加;即使政府资助的培训项目,有的农民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干脆不来,宁可去搓麻将。
    在宁波市教育局任职的王大明说,这种怪现象不是甬城独有,这已是全国许多地区都存在的普遍问题。
    浙江宁海县力洋成人学校校长王可红认为,过去面向农民工的培训停留在简单的文化类知识方面,常常是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空对空”,现场农民无精打采。“农民工技能培训与学历知识教育有天壤之别,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性很强,即能赚到钱的培训就来。”
    记者在山东一些乡村询问农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了解,很多村民瞪着眼睛反问:“还有这种好事?”
    尝到了培训甜头的王吉思说:“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不好强求。”
    据一些不乐意参加培训的农民反映,“耽误工夫,还不如直接到厂里干学徒,既学技术还有工资。对老百姓来说,时间也是钱,一天不挣钱,就等于多花一天钱。参加培训的话,交通费、生活费都要自己拿。”
    为了克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这种尴尬局面,平度市充分依托乡镇的劳动保障所,通过它们广泛发动招收学员。山东平度市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仲济尚说,这些年来,农民工学技术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在山东的电视屏幕上,各地一些民办技校的招生广告常年轮番上阵。同政府部门提供的培训一样,这些学校提供的多数也是短期培训,“包教包会”,不同的是,它们收取不菲的学费。
    记者在农村采访时,发现许多农民对这些校名耳熟能详,一些人以肯定的语气说,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学,“去那些学校学个技术也有饭吃”。
    山东省劳动部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自己的一个农村亲戚就放弃了政府提供的免费“午餐”,跑到外地一家技校花钱上学。
    这位工作人员感慨:“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局面就是政府拿钱了,老百姓还不见得买账。为什么那些民营技校,一些老百姓反而愿意拿钱去学?因为他们预期这笔投资将来可以收回来。而参加政府培训后,就业竞争力提高的表现不突出。政府组织培训后的出路,比不上市场,市场是他们发自内心的。”
    平度市技工学校副校长孙剑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指出,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缺位,也是农民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由于缺乏刚性监管,“持证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在一些企业招工时没有推行。一些企业为了短期利益“只用人不培训人”;不少农民工则说,有证没证都一样,学它干什么?
    “但是,一些比较规范的企业还是看重证书。就业准入制度应该是条‘高压线’,建议国家进一步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我觉得中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该达到开车拿驾驶证这个程度。”
    不过,自费读民办技校的农民少之又少。从长远来看,政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因其公益性和覆盖性而无可取代,只能加强。
    孙剑说,从全国范围来看,大中城市有国家财政的支持,不仅实训基地多,条件也好得多。县一级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却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导致培训设施落后、培训规模小、培训质量低,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如果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培植规模较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将有利于节约资源,形成合力。
    平度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刘玉明也建议在一些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地区先行先试,但在同一区域内千万避免重复建设,并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
    事实上,这里已经作了一些尝试。2007年底,青岛向平度拨了100万元,用于加强基层培训基地的建设。作为国家级综合职业培训基地,平度市技工学校得到了50万元的专款,用于建设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汽车维修基地。
    在承担本地农民的培训任务之余,这所学校还培养了山东省西部农村的一些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一个,富裕一家,带动一方,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急迫的课题。”刘玉明说,政府对此也越来越重视。
  相关稿件
· 遂宁市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力度 2009-02-04
· 沈阳:金融危机促职业培训“升温” 2009-02-02
· 国家三部委决定: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 2009-02-02
· 富翁培训为何要让纳税人买单 2009-01-16
· 冬闲培训让农民工怀揣技能“走天下” 2009-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