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1-21 作者:新华社记者 陈玉明 樊曦 来源:国际金融报 |
|
|
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已拉开帷幕。往年的铁矿石谈判一般安排在头年第四季度进行,今年的谈判已经晚了许多。导致延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2008年度铁矿石谈判中,传统的基准定价机制的多个原则被打破,因此今年需要对定价机制进行讨论。 在定价机制方面,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就是有关指数定价的争论——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试图在全球推广铁矿石指数化定价机制,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则明确表示中国不会接受指数定价。那么,中国为什么不能接受铁矿石指数定价呢? 按照传统的基准定价方式,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为一年一次,下一财年的国际铁矿石均以此价格买卖,不受现货价格波动的影响;铁矿石价格以离岸价确定,不包含海运费等费用。而按照必和必拓建议的指数定价方式,供需双方签订铁矿石采购合同时并不确定价格,最后的执行价格是按照货物到港前5个工作日的指数平均价格来定;指数定价是到岸价,包括海运费。必和必拓力推指数定价的理由是,这种定价方式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因此更加合理。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1月19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不能接受指数定价方式,这是因为指数定价实质上意味着钢厂向铁矿石出口商承诺了长期采购数量,却不能获得一个确定的价格,如此,进口铁矿石的钢厂就承担了一切市场风险。铁矿石是大宗商品,大宗商品价格宜以稳定为主,不宜频繁波动。如果一天一个价,显然很不利于钢厂安排生产。 单尚华认为,指数定价的另一个问题是,它是以到岸价计算的,里面涉及海运费。而海运费变化很大。采用指数定价不利于进口商规避海运费市场风险。 兰格钢铁网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不愿接受指数定价,还因为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产量占全球铁矿石总产量的70%,铁矿石垄断程度很高,所以指数定价很容易被供应方操纵,明显不利于以中国为代表的铁矿石需求方。 据单尚华介绍,目前日本、欧洲等地进口铁矿石基本都是实行长期协议价,只有中国是长协价与现货价并存。中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是前些年中国钢铁产能扩张过快,铁矿石是卖方市场,中国进口的长协矿无法完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于是大量中小钢厂进口现货矿,致使铁矿石价格一路高涨,最后受损失的是整个中国钢铁业。粗略测算,2008年中国为此多支付了200亿美元。 单尚华表示,由于前几年铁矿石价格飞涨,国际铁矿石巨头纷纷扩大产能,而另一方面钢铁需求在下降,这使2009年铁矿石供求关系发生逆转,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鉴于目前钢材价格已跌到1994年的水平,国际铁矿石价格也必然下降。 单尚华认为,铁矿石供应商和钢厂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一个环节垮了,对另一个环节并不是好事。因此,铁矿石谈判双方应理性坐下,互相磨合,计算各自的成本、劳务费用和合理利润,达成一个合理的、双方能够接受的价格,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