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金融危机能否改变国际货币格局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近来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在1月10日举行的“第十三届(2009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与会专家们认为,国际货币格局转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但我国可借此机会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设计好恰当路径。
短期内美元仍主导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认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会向多种货币格局转变,不过这个转变需要30-40年才可最终完成。 他认为,在货币格局转变过程中可以预计的是,美元目前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占64%的地位将逐渐向50%以下转变。但未来究竟会形成何种格局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希望形成人民币、欧元、美元并存的格局。”他表示。 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认为,目前任何一种货币挑战美元的地位都很困难,在短中期内美元的货币地位会加强,而不会削弱,因为目前全球的经济体中美国相对实力强大,能以自身的力量走出这场危机。此外,美国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力量较强,其在科技、国防领域的实力仍然非常强劲。 摩根斯坦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中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全球汇率制度,目前就是以美元为主导的汇率制度。现在人民币基本上与美元紧密挂钩,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过去十年中成为这一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中国在过去十几年经济高速增长、就业与生活水平的改善,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 “尽量延长这一过程十分重要。所以我认为至少在未来的十到十五年过程中,恐怕中国还需要维系这样一种全球汇率制度,为中国争取时间,如果美元系统崩溃,全球贸易萎缩,中国经济很可能会出现硬着陆”,他说。 王庆还表示,由于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人,当前这一汇率制度稳定也取决于中国的政策。“我们当前执行的汇率政策是明智的,有利于维系当前秩序,实际上能够帮助中国有序地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陈兴动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为时尚早,但需要推动这一进程,不能等待市场自发行动。 他表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需要做三件事:第一要逐渐推动人民币结算,例如最近国务院作出决定,鼓励推动允许人民币成为内地和香港、内地和澳门的交易结算货币;第二要培养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习惯;第三积极支持那些愿意利用中国货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国家。“起码迈开步子,等十年之后人民币如果不是第二种货币的话,那就是第三种货币。”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逢明认为,建立新的货币本位要与货币实际的购买力相称。人民币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迅速增强已经出现了差距。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应该有新的考虑,例如对其他国家救助时应借给对方人民币而非美元。 宋逢明举例说,由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可允许借入国将其兑换为美元,但最后还需偿还人民币。如此我国便可不承担汇率风险,同时,人民币可一步步变成结算货币,并有可能以后成为储备货币。 “至于我们的借法,可以用银行的贷款方式,也可以国外企业到中国境内来发行人民币债券。这样的话,我国的资本市场、资本项目,就可以在管制的情况下逐步地走向开放。” 宋逢明强调,目前确实是我国参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好时机。目前日本提出要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韩国建议要建立亚元,中国也需要考虑参与制度的设计,尤其是实现路径的设计。 但王庆提出,人民币借入国偿还债务时要把美元换成人民币,只能通过向中国出口这一途径。这需要中国外贸赤字,恐怕很难操作,至少在短期内难以操作。 陈兴动则表达了较为乐观的看法。他说,目前人民币不可兑换,但如果国外企业发行人民币债券,例如是10年的债券,10年以后人民币或许已是国际可兑换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