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措施既理智又具有预见性
国外知名专家学者热议中国扩大内需
    2009-01-06    作者:刘洪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来自美国、英国等12个国家的180 余名中外专家聚集北京,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的“改革开放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外学者对目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经济政策与举措给予了积极评价,发表了许多见解。

经济新措施具有预见性

  美国政府最重要的智囊团——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资深专家、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尼古拉斯·拉迪先生表示,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深远,2009年的国际经济形势将比较严峻,同时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是有预见性的,其经济政策制定的思路估计了国内外的严峻形势,有效地实现了长期战略和短期政策的结合。
  针对前一阶段中国政府采取4万亿元“救市”的举动,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丹尼尔·罗萨恩先生给予了积极地评价,认为这是一种极其理智的经济政策,利用投资拉动内需市场,有效地弥补在出口降低方面的损失,也许在将来的5个月起到积极的作用。他还建议中国应逐渐地改变以传统产品出口为主的模式,转向以高科技、技术密集型为主,以抵消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他还指出,中国应该继续加大相关产业的资金支持计划。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伦敦经济学院巴里·布赞教授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使世界经济增长下滑,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必须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对中国政府驾驭复杂经济局面能力的考验。中国目前积极推行的经济政策是中国寻求自己解决危机的重要一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在谈到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时,布赞教授认为应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中国每年解决1500万就业人口是十分了不起的,相当于一个中等欧洲国家的人口。然而中国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中国应继续转变经济发展的粗放型模式,关注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以稳定传统的产业作为基础。

金融稳定扩大内需可行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博士认为,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机遇,中国应勇于面对,最大限度地将以出口为目的的生产,转变为针对国内市场的生产,投入巨资的“救市”政策,是这种转变的一种体现。
  在谈到当前的金融危机时,来自瑞典卡尔玛大学波罗的海商学院的国际经济学教授、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经济学博士休伯特·弗罗姆莱特先生说,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中国已经成为WTO重要成员。中国目前的金融业以及银行业可以称之为初步的现代化,然而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实体的中国经济,应该加大金融业和银行业的调整步伐,使之更加适应日趋复杂、危机重重的世界经济。中国经济还应建立平衡而且适当的市场金融体系,从而在世界舞台上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德国弗赖堡大学财政金融与货币研究所所长赫尔曼·弗兰克教授指出,全球经济衰退会对中国产生影响,但是其效应不会像西方经济体那么强烈,中国能够部分地避免不利影响,主要是由于其金融系统的稳定和扩大国内消费的可能性。他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中价格的可承受性问题可能在未来得到解决,不过一些附加的政策措施也是有益的。尤其是增加廉租房供应、改善社保体系和加速农村地区的开发显得尤为必要。

政策有建设性和借鉴作用

  印度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森基瓦·库马博士说,中国1997-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负责任的表现,以及在目前一个时期为解决危机而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国正逐步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各种国际和地区间组织,并积极主动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采取具有榜样性的措施,这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应该仿效和学习的。
  加拿大亚太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保罗·埃文斯教授提出了“全球化中国”这一新颖的概念。他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无可替代,并对世界的主要经济体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经济活动以及目前制定的相关经济政策受到世界的重视。这些措施和政策的制定体现了中国的自信、成熟,以及在处理全球性问题中体现出来的建设性作用。
  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生院主任天儿慧教授除了对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表示赞赏外,还高度评价中国通过经济援助的方式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时认为中国政府在2008年3月提出的与亚洲发展银行合作促进亚洲地区的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是卓有成效的。

  相关稿件
· 正视中国经济的脆弱性 2008-12-31
· 高储蓄率将是中国经济转型保障 2008-12-30
· 姚景源: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超九”没问题 2008-12-29
· 从供给角度理解当前中国经济下滑 2008-12-29
· 李扬:“V”形转弯后,中国经济高速依旧 200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