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华商:“以变应变”渡危机
    2008-12-23    作者:新华社记者 马建国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年圣诞节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华商薛晓平老把一个“变”字挂在嘴边。薛晓平曾认准中国商品在英国的商机,并在英国伯明翰市筹办了一个“英伦义乌”——集零售批发于一身的仓储式中国商品批发中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薛晓平说,“不变就是等死”。

减少进口提高档次

  在经济危机阴影下,英国消费市场萎缩,人民币兑英镑汇率突变,这些因素让英国华商受到了很大压力。薛晓平说:“现在英国的市场与去年大不相同,加上英镑贬值等因素,像我们这样靠‘中国制造’吃饭的外贸企业必须灵活应变。”
  按照薛晓平的说法,减少进口是应对危机的自然反应。几年前,薛晓平在英国以经营中国制造的礼品、饰品的“98便士店”大获成功,后来又在伯明翰搞了一个以义乌小商品为主的“英国中国商品批发中心”。去年圣诞节前,他从中国进了24个货柜的礼品和饰品,从中国到英国忙了几个月,过了个“肥年”。但今年圣诞节前两三个月,薛晓平只进口了10个货柜。一方面是因为资金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是担心进口量过大导致市场消化出现问题。
  在减少进口的同时,薛晓平到英国伦敦、利兹和爱丁堡等城市推销他的“两镑店”。现在他在英国几个城市已经有了4家加盟店,另有20多家还在商谈之中。薛晓平说,金融危机使英国消费市场衰退,中国与英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1个英镑能兑换15元人民币,现在只能兑10元左右,原来的“98便士店”变成“两镑店”也是自然而然的。
  薛晓平说,英国的多数商家面对危机都纷纷降价招揽顾客,但他却要反其道而行之。他说,人家降价是因为他们卖的东西原本就是高价的东西,而现在大家“钱紧”,我们的“中国制造”商品如果乘机提高一点进货档次,并适当提价,就可以把商品从最低端向上挪一个台阶。原本年轻人或中老年人买着自己玩的东西,现在多花1英镑就能变成送给朋友的圣诞礼物,对他们来说当然划算。
  从目前情况来看,已经开业的4家“两镑店”加盟店经营效果非常理想。

互利合作共渡难关

  经济危机当前,薛晓平一边要减少进货、节省资金、规避风险,同时又要充实中国商品批发中心的货源,这是个大问题。对此,薛晓平采取的措施是“入驻合作”。他把一些有志进行中国商品批发的中国同行“请进”自家的库房,把他们各自经营的特色商品入库。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自己因进货少带来的场租压力,一方面也可扩大经营范围,产生规模化效应,为日后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来自长春的王承乐在英国留学攻读完硕士后,看准了薛晓平的这个平台。在多数同学忙着打工谋职的时候,他从老家筹措了一笔资金,成了薛晓平的“入驻商”,他在英国的创业从此迈出了第一步。
  王承乐等商户的加盟,使4000多平方米的批发中心始终满满当当,无形中给到这里批货的零售商不小的信心,也使批发中心的经营更加多样化。同时,免交租金等优惠,也给像王承乐这样刚开始创业的进口商不小的支持。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取得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提振信心着眼将来

  薛晓平的第四招是与零售客户的“合同式”进货模式。11月下旬,他在批发中心三楼开辟了一个样品区,客户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厂家最新产品的样品,并只要交50%的订金就可在10天内拿到订货。从中国“速递”来的商品虽然增加了运输成本,但由于款式新颖,能够给客户带来高额的利润,所以很受欢迎。
  最后一招可以说是薛晓平给中国供货厂家增强信心的举措。为了解决亏欠供货商的货物尾款问题,他与厂家达成谅解,对部分货款做了缓期支付,保证不让一家厂商因危机蒙受损失,也为批发中心日后的贸易网络夯实基础。
  薛晓平说:“所有这些措施都是力图在变中寻求生存与发展。挺过危机,商品批发中心生意好起来,带动中国生产厂家共同发展才是我的心愿。”
  (据新华社伦敦电)

  相关稿件
· 投资8亿元的“东盟华商城”将在昆明开建 2008-10-30
· 第四届杰出华商大会近日在北京开幕 2008-09-26
· 第三届杰出华商大会财富领袖论坛举行 2008-04-29
· 澳总理访华:商经贸话环保 2008-04-10
· 评说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的三大特点 200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