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今次美国政府如何挽救美国汽车业,美国汽车业之龙头地位已经失去。自由经济体系的精神便是让消费者在“自由竞争”下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产品,这种“自由竞争”的含意是在无政府津贴及政策歧视下公平竞争。但事实上,一直以来,美国政府在汽车业的政策上是有强烈的保护主义色彩的。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日本车厂纷纷进驻美国本土扩产,原因是外国入口车的税项太高,为了得到“本地车”的资格,在美国生产的日本车必须要达到50%以上配件在美国购置或制造,才可享受“本地车”的低税项优惠。在企业汽车开支等税项政策上,布什政府亦曾做了歧视性的政策,令日本汽车厂(无论是入口的或是在美国生产的)都无法享受大幅退税优惠。故此,美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早已在保护伞下生存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在优惠政策保护下倘仍缺乏竞争能力,政府还需要作何样的扶持,才能满足该行业既得利益者之胃口? 英国政府对汽车行业没有特殊的保护,故此老牌子的、贵族的、平民的汽车品牌,已先后落入其他投资者手中,毋须政府救援。较著名的牌子有MiniCooper、积家及全球最昂贵的房车劳斯莱斯。很多年轻的读者可能不知道,现时全球最赚钱的其中之一汽车生产商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其房车设计是上世纪60年代从英国的MiniCooper买回来。同一个设计,在英国生产是亏本,但在日本生产就赚大钱,为什么?说到底,成败的关键就是企业效率,生产工人的成本便是效率的最先决条件。 最新的统计数据指出美国汽车业工人的平均时薪及福利是70至75美元,若每天工作7小时半,平均的日薪便逾4000港元,这个成本,高于日本工人的50%,约是中国汽车工人的月薪。笔者无法想像这种企业在长期竞争底下能存活多久。故投资者应理解美国国会要求财困的车厂呈交的报告是“存活方案”,而不是挽救方案,其蕴藏的含意是将来政府会救的是工人,是就业,而不是车厂的股东。 上世纪80年代的油价飙升,没有石油出产的日本最后成为汽车制造王国,这反映了国家的兴盛不在于物质资源而在于人民资源。今次的油价大升浪及金融大动荡令美国失去汽车王国地位。中国能否利用此机会晋身工业强国,以及挑战日本成为全球一哥地位,很视乎中国劳工成本及生产效率未来长远的走势。相信中国会善用自己的成本优势,慢慢向这个汽车王国目标进发。
(摘自12月8日《香港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