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财经媒体收入逆经济寒流而上
    2008-12-17    作者:周婷    来源:中国证券报

  继工业实体遭遇经济寒流之后,美国一些报业巨头也陷入冰冻境地:《纽约时报》靠抵押报业大楼度日,美国大型报业集团论坛媒体公司申请破产。但值得注意的是,美英两大财经报业巨头《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收入却逆市上涨。有关专家在分析这场危机给中国媒体带来的启示时指出,中国媒体直接受到波及的可能性较小;专业化财经媒体应该借危机之际,探索多元化收入模式。

财经媒体逆市而上

  论坛媒体公司是在这场危机中第一个倒下的媒体。论坛媒体公司已向特拉华州威尔明顿的联邦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根据申请,截至2008年12月8日,公司资产为76亿美元,负债129亿美元。
  论坛媒体总部位于芝加哥,下辖《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知名报纸和23家广播电视台,是美国年收益第二、总发行量第三的报业集团。公司创立至今已161年,2007年由美国房地产商塞缪尔-泽尔以83亿美元收购,而这场天价收购多来自银行贷款,正是这些贷款成为破产的导火索。此外,广告收入下滑也是其倒掉的原因之一。
  债务缠身的另一报业巨头麦克拉奇报业集团打算出售旗下“重要一员”《迈阿密先驱报》;此外,《纽约时报》计划抵押位于纽约曼哈顿的总部大楼,寻求最高2.25亿美元融资,以解决现金流紧张问题。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专业财经大报美国《华尔街日报》与英国《金融时报》的广告收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以在默多克手中改头换面的《华尔街日报》为例,在金融危机中逆市而上,获得了广告量和销售量的双重增长。改版后的《华尔街日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和广告商,其中也包括奢侈品牌的广告投入。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它在报刊亭的销售量突增到20%,报纸网站每月的浏览量也增加了2000万人次,来自网络订户和广告商的利润也是节节攀升。

探索多元化收入模式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媒体命运的天壤之别?美国今天成熟的媒介产业发展现状很有可能就是明天中国要面临的状态,这对中国媒体又有哪些启示?
  清华大学媒介经营管理中心主任崔保国认为,从表面上看,由于资本和债务问题直接导致了论坛媒体公司的破产;从广义上看,是由于整个经济体的不景气,传导至媒体产业,导致相关的广告收入大幅削减;而从深层次看,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所产生的一定的制约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认为,专业财经媒体的逆市崛起,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危机中,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人们更需要专业的财经媒体进行解读;另一方面,这些媒体已经在应对新媒体挑战方面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拓展了广告之外的收入模式,因此在广告下滑的同时,却在财经数据、咨询等业务上收入增长明显。
  这一观点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华尔街日报的变革。自从默多克掌握了华尔街日报之后,他把传统的发行方式拓展到包括网页流量、RSS订阅、电子邮件列表订户、手机报纸等在内的新媒体,实现了同一内容的多次售卖;此外,华尔街日报还拓展了经济服务业务的比例,降低了广告收入的依赖程度。
  在探讨对中国媒体的影响时,崔保国认为,国内媒体受经济影响的程度显然不会像美国报业那样严重,现在从一些已知的广告投放计划来看,明年报业的广告收入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滑坡。
  喻国明认为,这一点对中国媒体来说很有启示意义,中国的财经报刊也应该探索财经服务等专业咨询业务,而华尔街日报的路子适用于为全球性金融中心服务的媒体,而中国现在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目前来说这种做法还不具有效仿性,但却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喻国明还指出,中国媒介产业的市场是不饱和的,这种状态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传统媒体如报纸等也受到了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但新媒体缺乏内容供应,还需要传统媒体的内容供应,这意味着中国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要继续融合共生。
  崔保国认为,上述事件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即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更加饥渴,尤其在经济不确定时。而一旦读者陷入信息渠道竞争的“沼泽”,他们就会选择值得信任的信息,这意味着只有负责任的、有权威的大报在未来会生存下来,而其他的将被淘汰。“所以,这意味着,在融合共生的环境下,做负责任的大报,将会是中国财经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关稿件
· 国际财经数据一周预报[12月15日-12月21日] 2008-12-16
· 国际财经大事一周预报[12月15日-12月21日] 2008-12-16
· 国际财经数据一周预报[12月8日-12月14日] 2008-12-09
· 国际财经大事一周预报[12月8日-12月14日] 2008-12-09
· 国际财经数据一周预报[12月1日—12月7日] 2008-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