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位于深圳盐田区沙头角镇的最东面。走进中英街,历史的沧桑和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国两制”最早就是在中英街体现的。香港回归前,中英街以街心为界,一边是被英国占领的香港,一边是中国内地。在香港的管制区域,完全是香港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和商品;而下首则是内地当时的经济模式。当时,进那条街要办一个“一日有效”的通行证。 在内地商品匮乏的年代,去香港还是非常困难的时候,中英街令人眼花缭乱的进口商品勾起了人们极大的购买欲。 很多到过深圳的普通中国人都有过一段在中英街购物的疯狂经历,当内地游客一脚跨过那道界限,到港人经营的商铺去采购,回去后他们可以很兴奋地炫耀,“我到过香港了”。 改革开放初期,中英街狠狠地火了一把。它以商品种类丰富、免税和低价的优势成了内地闻名的购物天堂。那里的丝袜、雨伞、味精、尼龙布、香皂等日用百货供不应求;黄金、珠宝首饰、录音机、照相机、剃须刀等等更是内地人抢购的热销品。 80多岁的何集庆是中英街39号“明兴百货”的老板,从其祖父辈起便在那里经商。何集庆说,上世纪80年代时,他的店每天最少也有10几万元的营业额,最高峰达到日营业额30多万元。 深圳方面的统计资料显示,鼎盛时期的中英街各类商铺有300多间,整个上世纪80年代,中英街每天有超过1万人次的游客,节假日和高峰期游客数量超过10万人次,是全国知名度极高的旅游观光地。1979年中英街的销售额为590万元,到1988年猛增到15.68亿元 香港回归后,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英街的人潮回落,商业慢慢萧条,目前日均游客只有百余人。 近年来,当地政府提出“重塑中英街形象”的口号,重塑形象的基础是主打历史牌。1999年建成的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全面的记录中英街的百年沧桑。 2008年9月,中英街商业贸易管理方案出台,中英街定位为“一国两制”历史文化景区和名优小商品特色商业街。以“一街两制”为主要特色,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休闲旅游景区和名优小商品一条街为一体,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岭南客家风情和特色旅游购物。 漫步中英街,在街心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刻有“中英地界”“光绪二十四年”“1898”字样的石质界碑。界碑一侧书写中文,一侧书写英文,它就是1899年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的产物,是中英街的标志性建筑。这些界碑,既是中国贫穷落后、清王朝腐朽没落和英帝国主义疯狂侵略的历史见证,又是改革开放以及香港回归祖国和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见证。
(摘自11月21日香港《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