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初,随着俄罗斯石油公司和石油管道公司组成的谈判代表团及俄副总理谢钦相继抵京访问,中俄双方持续两个月之久的“石油换贷款”计划或将尘埃落定。对于谈判结果,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乐观”。在金融危机下,用石油换贷款或许是俄罗斯的无奈之举。
协议受阻或因石油供给
10月28日,中俄双方在莫斯科签署《关于在石油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为两国“贷款换石油”的计划奠定了政府合作的基础。然而11月12日,Transneft新闻发言人伊格尔杰明突然对外表示,由于中俄双方在贷款利率和贷款担保上出现分歧,谈判暂停。据相关人士透露,主要原因是由于中方要求将250亿美元的贷款利率由7%的固定贷款利率改为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相挂钩的浮动利率。 “俄罗斯方面希望得到对他们来说比较有利的利率条件,但因为现在全球都存在资金紧张,所以中方如果能在现在这个形势下按照正常的商业利率水平达成提供贷款原则的话,本身对俄罗斯这几大公司就是一个支持,因为他们现在无从获取贷款,中方提出这样的要求,完全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毕竟这个合作还是企业行为,中方坚持这个原则,并没有难为俄罗斯的意思。而俄罗斯希望得到更优惠的贷款利率,在当前全球流动性都紧张的情况下并不现实。”韩立华说。 中石化一位曾经驻俄罗斯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虽然表面上看,中俄双方不能就贷款利率达成共识,但从俄罗斯石油企业的角度来说,可能更多考虑的还是长期石油供货合同所规定的巨大供油量。 根据框架型协议,中国将分别向Rosneft和Transneft提供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的贷款,以换取在未来15年内,从俄罗斯进口3亿吨原油的长期供油合同。此外,中国还要求两国的长期供油合同应当争取在管道运输之外,继续进行铁路原油运输。如果谈判顺利,则两国最大原油贸易量将达到每年3000万吨。
俄方资金需求强烈
据了解,俄罗斯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冷战后的衰败和休克,直到新卢布发行后,经济才渐渐复苏,得到一定的稳定发展。但俄罗斯的金融体系过于依赖于国外,用于发展的资金大部分靠贷款,依靠新贷还旧贷。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对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 而中国目前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未来用油量大,但是国内产量提高慢,新的石油开采跟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业近年来纷纷在国外开采,尤其像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但是这些国家对开采的施工队伍控制严格,中国很难买断这些产油国的油田进行自主开采,或者融资勘探,因此用贷款换石油,中国更看中的是俄罗斯能提供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 “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俄罗斯的几大石油企业将面临资产缩水或是蒸发的困境,所以现在急需资金的注入。而油价下跌对俄罗斯的经济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寻找一个稳定、长期的市场,比如和中国加强这种合作,特别是以管道为纽带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中俄两国来说都是有利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新能源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韩立华说,在这之前,由于在利益协调或是价格上没有达成共识,所以管道这个项目一直都未能向前推进,而在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双方都表示出了愿意加强合作的愿望。
中俄合作前景看好
近年来,国开行对俄罗斯贷款也一直在逐渐增加。截至2007年年底,国开行实现对俄贷款余额55亿美元,涉及油气、电力、矿产、林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贷款支持了两国政府共同关注的大型合作项目。 韩立华告诉记者,之前的贷款换石油合作,俄方执行得还不错,这为即将达成的长期供货合作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她对中俄合作的前景非常看好,“最终会在贷款利率上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率水平达成共识,各自都要作出一定的让步,估计达成共识问题不大,毕竟两国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尤其是在中俄高层领导人第13次会晤期间,政府之间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韩立华认为,之前中俄之间的合作存在很多问题,但在现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各自都作出一些让步,也是在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