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国第一家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挂牌设立。引人注目的是,同一天,新闻出版总署还与上海市政府签署了部市合作协议,表示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有评论说,这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第一个具有如此高规格合作推进机制的领域,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筹谋下,上海的数字出版正强势起跑。 出版人心知肚明,数字出版的前途不可限量。目前,互联网上付费阅读、无线音乐下载、网络游戏等数字出版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增长率超过30%。如去年上海网络游戏实现销售收入63.7亿元;从事网络文学业务的起点中文网,目前收录有高达20万部的原创作品,总字数高达120亿字,所拥有的资源超过一家中型出版社。 面对数字化浪潮,一些拥有技术、渠道优势的企业参与出版业,发展迅速,逐步掌握大量内容,而传统出版商却始终有搭不上脉的困惑,越来越失去主导权。 怎样实现出版业的转型跨越?有人说,技术商就是擅长技术,做一段时间后必然需要和出版商合作,用不着担忧;有人说,传统出版社再这么下去没有什么价值;有人则怀疑,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至今看不清楚,我们内容商还是再观望一下为妥。 事实上,危机正在逼近,竞争就在眼前。传统出版业面临的,远不只是被国内技术商、渠道商“边缘化”的问题。今年4月,拥有包括国际顶级科学杂志《自然》等多种优秀学术期刊的英国自然出版集团,与国内两家顶尖的生物医药学术期刊签订了至少3年的合作协议。这一合作,无疑有利于我国学术期刊“借船出海”,扩大国际影响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国内最顶尖的杂志都被国外公司买断数字版权的话,国内期刊对内容资源的掌握就存有疑问,中国科学家要看自己的文章,还得向国外公司付出美金。 专业期刊数据库在国外发展迅速,有的大型期刊出版集团数字出版的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70%,一些专业学术期刊已经不再出版纸质版。这些期刊集团的眼光也瞄向了中国。据了解,去年一年间,世界五大出版集团以及正在构建数字图书馆的最知名的网络企业都纷至沓来,希望与中国内地的核心期刊、图书出版单位开展合作。尽早把更多的国内优秀期刊和图书资源吸纳到自己的平台上,显然可以向全球客户卖出更好的价钱,有关人士分析说。国外出版人对数字出版、内容为王的敏锐度,显然已跑在我们前面。 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确实尚不完全清晰,作为新兴产业,现在所做的工作,难免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感。对我国而言,如不能尽快发展数字出版,难免导致内容资源持续外流,在国际竞争中居于被动。而这,或许正是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市政府要部市合作推进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基地是试验田,为新兴产业探路;一方面,基地是桥头堡,须及早参与国际竞争。 尽管张江基地的设立,少不了政府部门的“推手”。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焦扬说:“企业是基地发展的主体,产业发展模式要靠企业去摸索。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提供一片土壤,提供政策支撑,提供服务平台,营造适宜的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