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7-07 作者: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
|
“44%的民营企业家反映自己经常忙于跟职能部门跑关系忙公关而耗费精力;高达60%的企业家曾因为有关职能部门效率低、办事拖拉、程序繁杂而丧失发展新项目机遇……”7月4日,广东省情调研中心发布的《广东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及问题分析报告》显示,民营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规模小、缺乏品牌意识、融资难、管理体制落后等原因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广东民营经济一直活跃于第二、第三产业,仅2007年上半年,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410.34亿元和2631.87亿元,已经占到整体的80%以上。专家提醒,在第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第一产业发展缓慢,这会对该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在珠三角,一大批民营企业一改旧时手工作坊和单纯的“来料加工”、“三来一补”模式,纷纷投身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的转变。据统计,在广东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民营科技企业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
然而,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是目前的主体。
专家分析,这是由于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另外加上港澳台的这些类型产业向内地加速转移,所以民营企业进入这些行业往往比较容易,同时也帮助企业迅速积累资金,以及经营企业的经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了资金、经验,逐步需要向科技型企业转变,然而由于高科技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短缺,高科技企业很难发展壮大,因此占总体比例较低。
广东东西两翼及山区的民营企业时常怨愤地说,“珠三角有地理优势,又有优惠政策扶持,这只能让发达地区更发达,我们落后地区更落后。”
按道理,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发达地区需要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或层次较低的产业需要淘汰或转移,实现“转出去”。落后地区可利用丰富的资源,实现“转进来”。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滞后性、盲目性、自发性,使得这种产业转移受阻,影响广东省地区经济统筹发展。
“规模小,存续期短,重短期利益,品牌意识差。”这就是广东民营企业的特点,他们多以自筹资金作为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以家族成员作为最初员工成立企业。如食品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各类服务业等。
据统计,东莞约有3万家企业,其中台资企业约8000家。2007年,约有两成的东莞台资企业消失了,约1000家制鞋企业中就有200至300家搬迁或关门,而广州地区也有600家制鞋企业倒闭。
在报告中,专家特别提出,民营企业主素质不高,从业人员文化低,存在许多制度漏洞。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碰到一种情况,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生产是妹夫管着,经营是小舅子看着,财务是老婆掌管,连跑业务的人员都是表姨的小侄子、外甥之类的亲戚,老板之所以这样安排人事是由于“自己人靠得住”。
但是,专家觉得这样不妥。家企不分,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合一,管理决策不进行市场调查,仅凭个人经验、喜好决定企业发展,经常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任人唯亲,滥用家属,在招聘经理人是选择职业经理人还是“自己人”时,通常倾向于选择“自己人”,这就造成企业关键职位几乎由“自己人”占据,外人晋升无望,打击优秀人才积极性,造成人员流失,阻碍企业长远发展;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治理结构混乱,导致企业管理缺乏制度约束,使得现代企业制度经常有名无实,做事无章可依,效率低下。
同时,法律、法规等制度的不健全也阻挠着民营企业发展的脚步。在我国整体上法律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针对民营企业进行的立法则显得更加不足,在不少领域还未立法。即使有立法,实际上执法也存在很大漏洞。
专家告诉记者,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假冒伪劣现象猖獗,打击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官员行为不检点,地方“三乱”仍存在;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不高,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对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经常受到政策上的不公平待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