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从今年3月初就停止发行打新股产品了。下半年是否会重新推出完全要看市场行情。”光大银行零售业务部副总经理张旭阳昨天向本报记者介绍。 随着新股频频跌破发行价,从年初开始,银行打新股产品的发行量和发行频率急剧减少。打新股产品——这种基于资本市场制度缺陷而产生的理财产品,究竟能走多远?
打新产品缩水
据统计,去年发行并已经到期的26款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18.5%。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指出,尽管目前这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仍在11%左右,但资本市场的调整已经使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丧失了吸引力。 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普益财富网最新发布的银行理财产品报告显示:5月份,32家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382款,较上月增长8.5%,且多为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占总发行数量的比例高达80%以上。与之相反,5月份仅有两款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发行,占银行全部理财产品的比重不足1%。 今年1至4月份,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发行了103款,短短3个月后,此类理财产品的境况就完全不同。这和资本市场的行情直接相关。 去年的牛市行情中,银行打新股产品成了“收益率之冠”——新股上市首日多数大幅上涨。尤其在去年8月,宏达经编、中核钛白上市首日分别大涨538.1%和500.9%,随后上市的方圆支承首日大涨478.8%,荣盛发展、西部材料、北纬通信和江苏通润首日涨幅也在200%到400%之间。 这样的行情之下,银行打新理财产品2007年平均收益率达到惊人的18.5%,部分产品甚至超过30%也在情理之中。
打新产品能走多远?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打新股类产品发展较快与资本市场一二级市场之间有很大差价的制度缺陷有关。张旭阳则指出我国的金融管制创造了一些无风险套利机会。 信托公司的专业人士向记者分析,决定申购收益的重要因素——中签率,与资金规模有密切关系。经过测算,只有当申购资金规模超过1500万元时,中签可能性接近100%,申购资金才能体现规模优势,达到较高的利用效率。 有过“打新股”经验的投资者会知道,个人单独申购的成功率很低,即便能够中签,长期来看实际造成了资金的空闲和浪费,摊薄后平均收益率则更低,这就是人人皆可参与网上申购的缺点。 而通过信托集合资金网上申购后,利用信托的专业经验和资金规模优势,若按一年参与40只新股申购计算,扣除信托报酬之后,投资者的累计收益率在3%-6%之间,此收益已比个人单独申购提高了一个层次。 不仅如此,2006年9月,证监会新公布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生效,该办法规定,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信托计划可作为IPO的配售对象。至此,信托计划正式获权参与新股网下配售。集合信托计划取得新股网下配售资格后,预期收益率将会在网上申购的基础上大大提高,收益率区间将提高至原来的2倍甚至3倍多。 上述情况造成了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在内的大量资金涌入新股申购行列。Wind资讯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信托“打新”产品累计资金超过9000亿元,新股申购资金动辄过万亿元的情况时有发生。中石油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创纪录地达到3.3万亿,而中国中铁又把这一纪录提高到3.37万亿。 “打新股产品是中国目前市场和经济运行特殊情况下所出现的产品。我觉得随着市场的规范,打新股的产品还有多大生存空间,需要在下一阶段密切关注。”连平在昨天由东方财富网主办的“2008第一届银行理财高峰论坛”上表示。 随着新股频频跌破发行价,从年初开始,银行打新股产品的发行量和发行频率急剧减少。打新股产品——这种基于资本市场制度缺陷而产生的理财产品,究竟能走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