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车如何破解国企竞争力难题
    2008-06-18    作者:严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由南车集团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公司生产的时速300公里动车组。
  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企业,其竞争力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水平。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国有企业走进国际舞台的同时,如何在跨国企业群雄并起的时代赢得中国企业应有的席位?同时背负着振兴民族工业重任和计划经济历史包袱的国有企业,在苦苦找寻致胜之道。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所有国有企业急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动力——进入世界同业三强

  中国南车集团,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我国近8万公里铁道线上奔驰的机车、客车、货车,有半数以上出自“中国南车”;备受国人关注的高速动车组,80%由南车制造。近年来在国内市场频频亮相的高速、大功率、交流传动高端产品,均由南车率先推出,并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由于轨道交通装备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被国家列入重大装备制造业。
  “处在这一特殊的行业,决定了中国南车必须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集团总经理赵小刚这样认为,“不仅要做强做大,要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还要在国际分工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竞争力,对于南车而言,是刻不容缓的生存与发展之本。
  其实,早在2003年,中国南车的电力机车产量就已位居世界第一;2004年,中国南车的内燃机车产量也排到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通用电气;到2007年,中国南车的铁路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客车、货车、高速动车组产量已全部进入全球前五强。然而,南车的决策者们始终认为,大并不等于强。在南车的辞典里,“做强”总是放在“做大”的前面,而“强”的涵义是“代表国家实力的核心竞争力”。
  翻开中国南车集团“十五”发展战略,在2020年规划构想后写的是“成为全球轨道装备制造业三强之一”。而到最新的“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同样的表述却放到了2010年战略目标条目中,目标实现的预期整整提前了10年。一个位置的变动,表现的是南车决策层的胆略。在已经拥有众多跨国公司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版图中,中国南车响亮地提出“进入世界同业三强”的目标,凭的不仅是敢于竞争的勇气,更是基于战略定位的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

技术——必须握在自己手中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开启第六次大提速,“动车组”这一新型列车迅速走入老百姓的视野。流线型的车头,风一般的速度,体贴入微的细节设计,动车组成为高速、舒适、时尚的代名词。然而,动车组不仅仅是一种高端的交通工具,对于中国南车,它所代表的意义更为深远,它是自主创新模式的成功,是技术创新能力的证明。
  对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自主开发缺乏投入,过去一直是我国企业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软肋”。根据《国有企业竞争力报告》披露,2003年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总额为56.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仅为3.6亿元,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为1∶0.0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日本企业的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比例为1∶5和1∶8。
  正是看到这一点,中国南车加大对引进技术过程中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使二者达到1∶3的比例。“这个比例尽管相对发达国家少一点,但是考虑到我国研发成本较低的国情和企业实际,对南车来说是个合理而有效的投入规模”,南车集团党委书记郑昌泓如是说。有了这样的资金支持,中国南车已拥有变流技术国家工程中心、高速列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和5家国家认定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工作站、6家经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可的检测实验中心,并在美国成立了第一个海外工业电力电子研发中心。
  通过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中国南车实现了这一超常的跨越。一批轨道交通装备新型高端产品的推出,快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机制——改革创造活力无限

  中国南车有6家企业具有长达百年的历史,既传承了良好传统,又背负着历史包袱。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中国南车内部具备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小而全、大而全、冗员多、效益低也在子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传统国企的特征,一度成为南车迈向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市场,逼着中国南车加大改革力度,转换经营机制,把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百年老店,改造成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现代企业。
  企业是一个生命体,需要保持新陈代谢,如同凤凰涅槃一样,在关键时机有效蜕变,始终保持无限活力。对于中国南车而言,改革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007年,为了将南车打造成世界级的航母,打造成产权真正清晰、责任真正明确、治理更为规范的新型国有企业,中国南车启动了集团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整合集团最优质的经营资产整体重组成立了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南车股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南车在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集团的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借助现代企业制度和顺畅的融资渠道,中国南车将加快资本“走出去”步伐,加速迈向世界同业三强,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强企。

  相关稿件
· 非大学教育定位明确有望破解就业困局 2008-06-16
· 常德灌溪组织化种粮破解抛荒难题 2008-06-13
· 常德灌溪镇:组织化种粮破解“抛荒难题” 2008-06-13
· IPO能否破解券商资本不足困局? 2008-05-20
· 破解全球粮食危机这“四招”行吗 200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