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能否破解券商资本不足困局?
    2008-05-20    作者:宋璇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中国证监会日前发布并施行《关于证券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监管意见书有关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业内人士称,《规定》的施行意味着券商通过IPO直接上市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但上市能否解决券商一直存在的融资难题还有待观察。

建立监管新指标

  根据《规定》,证券公司在提交IPO并上市申请前,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有关材料,申请出具监管意见书。监管意见书是证券公司申请IPO上市的必备文件之一。
  申请监管意见书的证券公司应当提交包括公司基本情况、公司财务指标及风险控制指标情况、公司合规经营情况、内部控制情况、法人治理情况在内的说明材料。
  齐鲁证券分析师刘俊告诉记者,证监会发布并实施这一《规定》,表明监管机构对券商IPO的申请有了正面的回应。而这也反映出,近几年证券公司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分类监管体系下,需要按照新的监管指标对证券公司IPO进行监管,尤其是合规管理等方面。
  刘俊表示,由于证券公司是交易所和证监会的双重监管对象,且监管机构对上市券商的监管最能体现监管执行力。因此,上市券商不仅要符合一般上市公司的监管标准,还要符合监管机构的专项监管指标。比如合规情况、风险指标满足情况等,而这与券商的分类监管评级相挂钩,意味着在满足上市的财务指标之外,还要达到一定监管评级的券商才能提出IPO申请,有利于保证上市券商的质量,为市场树立公司治理标杆。

IPO绸缪已久

  2007年7月,海通证券登场,并作为国内首个券商借壳上市案例载入券商发展史册。去年8月,东北证券借壳S锦六陆上市,高开250%。去年10月,国元证券借壳北京化二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去年12月,长江证券借壳S*ST石炼上市,首日涨310%。同月,太平洋证券借壳云大科技上市,首日大涨424%。在巨大财富效应的刺激下,国内多家券商都在积极谋求上市。
  但业内人士表示,去年上市的券商多为借壳上市,这种上市方式存在较大的内幕交易风险,监管层对借壳上市的审批难度加大。但考虑到外资券商即将入场,可能给国内证券业带来巨大压力,监管层将加紧推进券商上市方面的工作,而IPO将会成为券商上市的首选。
  早在去年,有多家券商有意通过IPO上市,其中,招商、东方、光大、国泰君安、华泰、德邦、申银万国等大中小型的证券公司开始了IPO的运作。准备比较充足的有招商证券、东方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这4家券商很可能在今年逐鹿重新开启的券商IPO第一单。
  “BBB级别以上券商上市的可能性比较大,此外,还要看财务指标,如果净利润不在前20名的,估计上市比较难。”刘俊说。但考虑到现在市场的走势,他预计,今年上市的券商不会太多。

多渠道解决融资难

  近两年来,经过监管层对证券行业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再加上证券市场牛市行情的辅助,不少券商都赚得盆满钵满,而一些券商更是通过借壳上市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这场盛宴的主角。
  “两年牛市让市场看到券商丰厚的盈利,但是今年年初的调整,也应该让市场看到券商融资难的问题。”一位创新类券商高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赚一年,吃三年”真实地反映了券商目前的盈利方式,“盈利不稳定,增资扩股难,使更多的券商希望通过上市的方式,解决证券公司的融资困局”。
  上市可以增加券商的资本实力和竞争力。根据2007年年报,国元证券2007年实现净利润22.7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0%,每股收益1.64元;国金证券2007年实现净利润3.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1.51%,每股收益1.32元。
  但刘俊认为,上市不是解决券商融资难题、资本积累不足的根本出路。美国有5000多家券商,上市的并不多,而且上市券商募集资本的运用效率和对业务的提升能力还有待观察。而能够有效解决券商融资问题的方法,一方面是拓展融资渠道,包括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拆借等,使资金长短期匹配;另一方面就是鼓励行业重组,推动上市券商不断做大做强。

  相关稿件
· 上证所:沪市首单IPO网下发行电子化业务落幕 2008-04-18
· IPO“真空期”结束 本周将有两只新股发行 2008-04-07
· 券商直投目标锁定准IPO项目 2008-03-28
· 上证所:金钼股份IPO首试网下发行电子化 2008-03-28
· 券商业绩冲淡 IPO热情 200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