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4-14 作者:李珩 吴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
|
2008年1月22日至3月22日,敦煌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亮相,从展出首日起,接待参观者人数就多次超过了中国美术馆的正常接待数。参观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大三学生小石看到,很多参观者占用了馆内的无障碍坡道、电梯和残疾人卫生间,这让他开始思考,我们城市里的公共设施,是在为什么人服务呢?
身边的例子正在提醒我们,城市公共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市民对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却不是很高,尤其是一些特殊群体。近日,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联合开展的一项有1113人参加的调查显示,75.6%的公众认为,公共设施只实现了为部分人服务的功能。
家住积水潭地铁站附近的王大爷说出了老年人搭乘地铁的顾虑。“我一般不会在上班时间乘坐地铁,人多且不说,光是地铁换乘的上下台阶,已经足够折腾的了。而且,电梯常常只上不下,很想自己坐地铁到处转转,可没人陪着出门,家里人都不放心。”王大爷多少有些无奈。
41.6%的调查参与者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残障人士到公共场所来。对于此种情景,更有15.1%的人表示,“从来没见到过”,选择“经常看到”的人只占2.3%。
是因为我们的残疾人数量少?还是他们都不出门?残障人士为什么难以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另一组数据可以反映一部分原因。
本次调查发现,老人、儿童或者残疾人使用公共设施时曾经遇到诸多困难,比如:
残疾人专用设施(如盲道、专为坐轮椅者安装的电梯按钮等)被破坏、占用或根本没有(67.6%);
大部分公共设施都有台阶,同时配备轮椅缓坡的很少(58.0%);
公共卫生间使用不方便(57.7%);
公交车或地铁进不了站或上不了车(52.2%);
公交车和地铁换乘不方便(49.5%);
建筑物的入口有台阶,不方便进入(47.3%);
无法使用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43.0%)。
在1984年6月的洛杉矶残疾人奥运会上获得跳远冠军的盲人平亚丽,一直居住在北京。虽然她是全国为数极少的拥有导盲犬的盲人,可是,她还是经常感受到残疾人在北京出行的诸多不便。“自从我牵了Lucky(导盲犬的名字)以后,发现有了导盲犬反倒哪儿都不能去了。”
在国外,导盲犬是无障碍出行的标志,如果有人牵着导盲犬,便会一路无障碍通行,人们都会主动提供帮助。而平亚丽带着Lucky不能进超市,不能乘坐公交车或地铁,公安机关也不给Lucky上户口。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她经常会感到郁闷:“导盲犬是盲人的眼睛,导盲犬受到歧视,实际上是对盲人的歧视。”
记者观察发现,在北京地铁1号线国贸站里,残疾人专用的黄色候车区域经常站立着大批候车乘客,而建国门地铁换乘站多达百级的台阶让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人望而却步。已经通车的1号线、2号线、13号线都缺少残疾人的专门设施,一旦需要换乘,就十分不便。
可喜的是,新修建的地铁5号线设置了残疾人使用的直梯,可以直达站台,电梯扶手刻有盲文,车厢内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轮椅固定装置。人性化的设计大大方便了残疾人出行。
其实,即便不是老弱病残人士,有时也会在使用公共设施时遇到麻烦。
最近,某公司职员王先生需要把一大箱资料拿回家,他下班后拖着十几斤重的行李箱乘坐地铁5号线时才发现,原来2分钟就走完的地铁台阶,这次用了将近20分钟。因为没有缓坡通道,王先生的箱子不能拖着走,他只能拎着箱子下台阶,不仅危险还非常累。王先生第一次发现,地铁通道的缓坡如此重要。“如果从入口处就有一条为老年人或提重物的人设置的缓坡路段,大家都会省去不少麻烦。等急用的时候发现没有,那叫一个郁闷。”他说。
本次调查中,48.2%的人对目前城市公共设施现状不太满意,36.4%的人选择了“很不满意”,“很满意”的比例仅为0.7%。
今年3月28日,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的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改善对残疾人的服务,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加快无障碍建设,发展残疾人服务业。
另据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介绍,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目前共有8296万多残疾人,而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更是超过了1.43亿。
“现在城市里的公共设施,不是只为健康的年轻人建造的,等你老了、病了、累了,你会觉得有个扶手真好,没有台阶真好。”有网友留言说。
经常往来香港办公的广州市民黄小姐告诉记者:“香港的公共交通无障碍建设做得非常好,所有路口全部坡化,主要路段人行横道口都装有盲人过街发声指示器,地铁站均设有升降机,并带有盲文的按钮,每列地铁列车都有专门车厢设有轮椅席位,盲道从地上一直铺到地铁站台。希望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建设无障碍城市,还要鼓励大家爱护残疾人专用设施,让行动不便的人方便出门。”
优质的城市公共设施能为市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方便所有人的生活,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这些都有赖于政府部门的规划建设和全体市民的共同维护。在本次调查中,公众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应优先考虑以下方面:“设计细节要尽量人性化(90.5%)”,“为老人、小孩、病人和孕妇的使用考虑(72.2%)”,“为不同类型的残障人士考虑(61.7%)”,“建设数量要足够多(56.2%)”和“要为正常人的特殊需求考虑,比如拿重物或有行李者(50.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