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这样借鉴新加坡经验
好风凭借力 “金鸡”上青云
    2008-02-29    作者:杨晴初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月28日,春意融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在如诗如画的金鸡湖畔,以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中方主席身份主持召开了第十一次中方理事会议。这个中新合作开发的园区,已经快14岁了,其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与层出不穷的创新举措,让中新双方都足以感到欣慰。

最新成绩单让人由衷颔首

  ——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和主要增长极。小小的园区,以占苏州4%的土地和人口,7%左右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占该市15%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吸引了25%左右的外资,实现了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根据2006年国家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园区综合发展指数名列全国第二。
  ——10年再造一个新苏州。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7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9万个,2003年全区经济总量就达到了开发前的苏州全市水平。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73倍,按户籍人口人均GDP达3.6万美元,相当于苏州市平均水平的3倍、江苏省的8倍,接近新加坡水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6.3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70亿元),同口径增长150倍。
  ——开放型经济水平逐步提升。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突破3000家,引进注册外资2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7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了115个项目。进出口规模达到567亿美元,其中出口284亿美元。
  ——苏南及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2007年,园区综合保税区监管货值达380亿美元,入区操作业务企业达2000家,遍及全国25个省市。同时,积极开展与老挝、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6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也逐年提升。

借鉴经验是成功的助推器

  向新加坡诚心、虚心、细心地“借鉴”,一直是园区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在中新两国首脑及业界精英锲而不舍的推动下,园区以诸多“惟一”的改革尝试,铸就了诸多“一流”的业绩,可以这样说,它是中国改革史、甚至中国现代化史的一个重要章节。而中新两国领导人和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是园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园区结合国情,借鉴运用新加坡成功经验,则是促进园区开发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有力助推器。
  难怪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指出:“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取得‘青出于蓝’的成绩,是中新双方都满意的项目”,“成为一个规划周详、管理效率高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园”。

中新结合亮点随处可见

  一位到园区参观的外商曾由衷地说:“你们最值钱的,就是规划!”
  科学超前、先进合理的规划,是促进资源整合、凝聚开发合力、保障开发水平、增强开发区持续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规划先行”、“规划即法”是园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最值得推广的园区发展理念之一。
  园区的总体规划综合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和兴办开发区的经验,先后制定300余项专业规划,形成了严密完善的规划体系。所有规划项目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重点区域和重要景观项目规划设计面向全球公开招标。
  区内功能齐全,布局科学,结构平衡。8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规划区呈矩形,西端紧连苏州古城,东部留有衔接上海、滚动发展的空间。“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各类基础设施均按国际一流标准设计,生产区与生活区既互不干扰又往来便利,并将先进的环保策略纳入规划体系。
  中新合作区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平均投资强度达到5.6亿元,首期8平方公里建成区平均建筑密度达60%、容积率达1.3,接近新加坡中心城区水平。
  今天,有着泱泱气派的高速公路和国际色彩浓郁的工业园区,白天,弥漫的绿意簇拥着一座座洁净敞亮、万国旗飘扬的现代企业。夜晚,这里如诗如画,流瀑般的华灯勾勒出园区的精美、大气和梦幻。

提及经验,人们脱口而出:“亲商”

  一开始,苏州工业园对外招商中,叫得颇响的一块招牌是“上海”。十余年过去,苏州工业园区本身已成为了一张响亮的名片,一个崭新的地理坐标。在江苏,一提及园区经验,几乎人们都会脱口而出二个字:“亲商”。
  坚持全球定位,创新招商方式,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这是园区从新加坡借鉴的“亲商”经验。按照“小政府、大社会”要求和扁平化管理模式,园区坚持“精简、统一、高效”原则,整合归并政府职能,减少管理层次。所有公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分期、分批赴新加坡培训,一专多能,交叉兼职,并实行绩能考核、末位淘汰和动态管理。
  按照“亲商”服务理念,建立了“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亲商服务体系。
  园区充分发挥中新联合招商体制优势,坚持大小项目并举、内资外资并举、二三产业并举、存量升级与增量引进并举的方针,先后建立各路专业化招商队伍,开创性地实施小分队、多批次“敲门招商”,注重运用以商引商、中介代理招商等多种有效手段,形成严密高效的招商网络资源,使园区常年保持数百个项目源和数十亿美元的项目储备规模。
  而坚持“择商选资”理念,使园区避免了国内不少开发区“捡到篮里就是菜”的盲目与环境后遗症。

科技新高地+旅游新热点

  园区一只手将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扩大外来技术溢出效应,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加快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转型。
  园区先后出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鼓励设立研发机构等10多项扶持政策,启动实施 “科技跨越计划”、领军人才创业工程、310工程(重点培育1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密集型企业、10家快速裂变增长的科技型上市企业、10家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领军型企业),建成IC设计、软件评测、人才培训、CMM认证以及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集聚各类风险投资、创业担保、产业投资等基金规模超过200亿元。平均每年园区的科技投入增长30%以上。
  另一只手,则不断强化环境优势,坚持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园区,与经济奇迹相伴的,一直是清碧的天空、清澈的湖水、清新的空气。
  “三清”的背后,是园区以构建生态文明为核心的不懈努力。园区全方位引入“功能分区”、“项目分类”、“产业引导”、“雨污分流”、“清洁能源”、“废污控制”、“景观绿化”等先进环保理念,建立了“污染禁入—生态缓冲—雨污截流—集中供热—垃圾处理”五道环保防线,建设了覆盖全区的环保基础设施,从源头上减少和消灭了污染。初步建立以环境保护规划为龙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源头控制与全过程治理的环境保护体系。区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固废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2%和95%。
  如今,苏州工业园区成了苏州旅游的新亮点。而30万雄心勃勃的年轻学子,不约而同选择了苏州工业园作为创业与安居的乐土。为什么?
  除了深具潜力的事业发展空间、优美舒适的生活空间,更有浓浓的以人为本的制度。
  园区借鉴新加坡公积金制度,一揽子解决了园区人在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诸如此类的举措,有效地吸引并留住了来自各地的人才,凝聚了人气,并吸引了大量旅游者。

  相关稿件
· 苏州吴中区在京“推销”科技和服务业 2008-02-28
· 统计数据:苏州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 2008-02-15
· 江苏省苏州市:2007年新增台资企业717家 2008-02-14
· 苏州工业园区法院:因天气原因无法到庭适当延期 2008-01-30
· 瑞士巧克力巨头落户苏州工业园区 2008-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