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专业80多个人,到现在一个签约的都没有!定下意向的也才两三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李凌说,他经过半年的艰辛努力,还没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我听说,我们学校金融学专业的同学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有了去处呢!”李凌满脸羡慕。
在他看来,相比文史哲等纯人文类学科,经济、金融等经济类学科看起来拥有更“美妙”的前景,这种前景他不仅在大学学习就已深刻体会,在找工作时更是经常受到刺激。
金融行业出金领 大学生趋之若鹜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二男生唐子佩,目前已经确定了毕业之后去法国保险公司AXA工作。
“我们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大部分都定下来了,投资银行、咨询公司、证券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都有。年薪从6万~20万元不等,最高的年薪27万元,还有额外两到三倍的奖金。”唐子佩说。
唐子佩本科学的是新闻学,考研的时候转到了经济学。“因为觉得学经济前途好,收入高。就比如金融行业,作为‘社会财富储存者’,将来它的角色会不断演变成管理者和制造者。”
“你想,那么多的钱!”他说。
在北大校园网络论坛(未名BBS)上的“找工作”讨论区上,有一篇名为“大家都来晒晒工资吧”的置顶帖子,其中标明金融行业的年薪少则五六万元多则五六十万元。有跟帖的同学直呼:“真后悔没去学金融!”
据统计,近3年来,国家部委直属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从金融学走出的毕业生很多成为社会的“金领”阶层。
经济学科的这种可能回报让其他学科的学生趋之若鹜。一名毕业于2007年、在深圳某投资担保中心工作的男生告诉记者,他原来学的是计算机,看到经济学科就业好,于是花了三四年时间准备,终于考上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硕士,“从现在的回报来看,我对那几年的付出和等待无怨无悔”。
“现在大家都恨不得去学经济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表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和金融市场的开放,近年来,经济类学科在各类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了名副其实的“显学”。就业前景的光明带动了招生的火爆,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招生,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财政学等经济类学科专业都热得烫手。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曾在接受访谈时表示,经济学科成为大学里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就具体的统计数据来说,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每年招收的经济学双学位学生大约占北大本科生的19%,如果加上经济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的话,这个比例超过北大每年招收新生的三分之一。
而近年成为内地学生升学热门选择的香港高校,其与经济金融相关的学科也大受欢迎。有资料显示,香港大学2006年共吸引了10134名内地学生报读,最受欢迎科目之中前3位皆为工商和经济类学科。而在香港理工大学,会计、金融、工商、商业等学位的报读人数也是最多的。
象牙塔里的“崇商”氛围
与就业市场上经济学科毕业生无限风光景象相对应的是,在大学校园里,经济学科也是很风光的。这也与象牙塔里日益浓厚的“崇商”氛围大有关系。
“现在的大一新生知道的东西很多,想法也更复杂了,很多人一进大学就在考虑,将来要进什么样的单位,需要有什么样的实习经历”,在北京一所重点高校担任新生辅导员的艾宜向记者表示,“世界五百强公司往往是他们最为青睐的求职目标。”
当前在许多高校,一些与经济管理类学科就业密切相关的社团也非常火爆。“宝洁学生职业发展俱乐部、投行与咨询协会、企业管理协会等,都是人大近年来发展很迅速的社团”,中国人民大学社团联合会前负责人刘洋说,“这类社团为在校学子们提供了演讲、商务礼仪、简历制作等培训,以及师兄师姐们成功求职名企的经验分享,甚至还能帮助找到实习岗位。如此细致实用的求职服务,很能吸引同学们的踊跃参加。”
华中科技大学2005级自动化专业的楼楠,这学期刚刚加入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华中科技大学分会。“虽然才大三,但我已经感到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在AIESEC,我渴望能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楼楠说,“比如11月份,我就参加了针对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面试集中营’,模拟了招聘笔试和面试的全过程。经过这样的实战锻炼,我想,等到真正找工作时,应该就比别人多了一些准备和成功的可能性。”
有同学认为,对高校经济类学科的经常性排名,也说明了这些学科是高校和社会上的“显学”。据了解,在国外,比较著名的此类排行榜有由美国《华尔街日报》和Harris
Interactive
(一家调研机构)联合推出的年度商学院MBA排行榜,美国《商业周刊》每两年一次的美国和全球商学院排名,以及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一年一度的全球商学院百强排名。而在国内,也有《中国大学评价》等排行榜对商学院等经济类学科进行排名。
“这类排行榜一出炉,就经常会被各类媒体转载,激起人们了解和讨论的兴趣。在高校里,还有哪些学科能有这样的地位?”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位研二学生表示。
除此之外,近些年来各类“创业英雄”、“高科技领袖”、“青年企业领袖”及亿万富翁们频频出入高校,或到高校进修,或到高校参加论坛,或到高校讲座,他们开着豪华轿车,一身光鲜,也让学子们非常羡慕。
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在《金融时报》中文网上这样留言:“我们可以随口说出这个那个公司老总的名字,因为现在的主流和非主流的媒体都是那些企业领袖的畅想舞台,而且他们的畅想总和公司、企业有关,他们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是学习的机器,我们不能停下来看看身边的变化,因为它变化了,我就落后了,我们现在满脑子都是经营、企业、生活、利益……”他写道。
令人担忧的一头热一头冷
在就业市场上,一边是风景独好,一边是处境尴尬。
“专业对口的极少,几乎没什么单位要。应聘中学教师,用人单位又偏重师范类和有经验的”,某重点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王晶晶说,“我们专业的本科生找工作就更难了!”
“我们也想找企业、银行类的工作,可是从求职开始到现在半年,投了不下20家单位,基本都没有回音。很多公司招聘须知上写着不限专业,但还是倾向于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所以我们人文专业的基本上在简历关就被筛掉了。”李凌也无奈地表示。
“除了可以实实在在去考公务员,真不知道我们该干什么,有什么地方会要我们!”某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在学校论坛上发泄着满腹牢骚。
有些人文类专业的毕业生则为能进入好企业而庆幸不已。一名2007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本科毕业的女生现在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她说,“我很喜欢中文,但现在考虑更多的还是薪金待遇、未来发展等现实因素吧。”
“我一直在经济和人文的夹缝中徘徊。一方面觉得投身经济行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想要迎合主流,赶上潮流。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内心中的人文追求。物化的现实社会,让我感到迷茫。”一位新闻学专业的硕士生表示。
“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大学生的追求,已经是单一化的了”,高等教育研究者熊丙奇表示,“到国外去,到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去,到挣钱多的地方去,现已成了一些大学生的主流选择。他们并不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发展道路,而是从社会定义的成功标准出发考量现实。”
但他认为,在就业过程中,经济专业比人文专业火热,与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密切相关。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张智勇曾经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就业观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基本一致。
据了解,高校经济学科热在许多国家都是一个普遍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就曾撰文表示,在美国,经济学不仅是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而且在一所大学里也是举足轻重的学科。“所谓重要是说,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它的教授人数比较多,主修的学生也比较多。经济系在文理学院里是大系。相对而言,经济学科在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中会被认为是最‘成熟的’学科,这也增强了经济系在整个学校中的地位。”
但这种大学里学科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仍然引起了一些担忧。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在与博士生进行的一次交流中就表示,“有的学生拿到外企的录用通知书后,在BBS上大肆炫耀,欣喜若狂。这样的就业文化真让人痛心”。
“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场和浮躁的商业风气,使大学生无法确信,自己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是否能在未来就业时换成一个安全的饭碗。这样的担心迫使他们去尽量尝试更多的工作机会,而不是专心期待自己的专业能够学以致用”,顾海兵说,“结果,学通信的去卖手机,学中文的去做促销,所有人都想去大公司里坐办公室,课堂上所学的被统统放在一边。”
“学生都不愿意去重点行业和艰苦地区,很多行业的人才储备出现了缺口。这样最终会导致社会发展出现短板,乃至病态。”熊丙奇说。
“社会和大学应该干的事情应该有所区分,大学应更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社会则应承担起职业化的培训,不应使原本由企业承担的义务由大学完成。教育改革应与社会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同时,福利保障体系建设和户籍改革的进程也应加快,使大学生们不用再受现实生存的压迫,而放弃所爱和所学。”熊丙奇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