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势不可挡的储蓄大搬家带来了充足的流动性,催生了中国股市的高估值 ●
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发展壮大,以及机构逐渐主导市场的节奏,是股市走向成熟的表现
● 从银行系、基金系、券商系QDII,到保险公司、中国投资公司,中国资金或驰骋海外,或整装待发
■ 撰稿:本报记者 张燕 ■
评点: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中心副主任 奚君羊
编者按:2007年是中国证券市场波澜壮阔的一年,是证券市场供给和需求双向扩容的一年,是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之年,是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开始互动的年份,是补长资本市场短板的一年。
这一年,资金浩浩荡荡地从银行搬至资本市场,中国石油、中国神华等航空母舰登陆A股市场,沪深股市总市值达到年初的3倍,机构投资者逐渐占据上风,中国资金开始出海。
① 储蓄大搬家
一边是股市咄咄逼人的涨势和财富故事的示范效应,另一边是节节攀升的通胀率侵蚀着货币的购买力。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左右夹击下,居民储蓄展开浩浩荡荡的大搬家,从银行系统搬进了资本市场,也使得“金融脱媒”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根据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计算,自2007年4月份至10月份,居民储蓄存款几乎每月都是负增长。其中5月份较4月份储蓄存款减少2784亿元,降幅达1.6%;10月份居民储蓄存款较9月份减少2.9%,约5062亿元。
与此同时,股市开户数迅速膨胀。根据中登公司公布2007年10月份业务统计月报,A股账户、B股账户和封闭式基金账户前10个月新增开户数达到5300余万户。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储蓄大搬家带来的庞大资金流,缔造了沪深两市的“天量”成交量。也正是势不可挡的储蓄大搬家带来了充足的流动性,催生了中国股市的高估值。
专家点评:
其实,储蓄搬家是我国证券市场深化的必然产物。一国金融体系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证券化程度是否达到一定的比例。与以银行为中介的存贷款间接融资方式相比,证券融资的交易成本更低,收益更高,融资双方的选择面更宽,变现更容易。证券融资的这种优势决定了我国的大量闲散资金必然会不断转向证券市场。2007年的储蓄搬家只是因为股市恰好在这个时候走牛而受到激发,因此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必然中的偶然。尽管在股票行情比较平稳的时候,储蓄搬家的速度也许会比较缓慢,甚至资金会从股市转向银行,但由于股票行情从长期看总是持续向上的,所以,我国的储蓄搬家,或者说资金进入股市的规模持续超过进入银行的规模将是长期趋势。
② 超级大盘股
截至2007年12月17日,包括中国人寿、中国远洋、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平安等十余家公司募集资金超过百亿,其中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建设银行的募集资金总额均超过500亿元,中国石油更是以668亿元创下了单只新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的记录。
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从名不见经传的“池塘”,转变成可以容纳航空母舰的“深水港”。2004年底,沪市流通市值超过100亿元的上市公司只有6家,目前已猛增至96家。中国石油市值已经超过了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工商银行市值也已超过花旗。现在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更多公司还正在“排队”等待进入A股市场。
未来预计证券市场还会出现“洋面孔”。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公司包括银行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债券,是不久前第三次中美战略对话取得的成果。上证所已经在考虑引入诸如汇丰、可口可乐、西门子等在中国已有很好发展的跨国公司上市。
专家点评:
大盘股扎堆同样是历史的必然。股市天生是为大盘股设立的,因为股市是一个“批发”市场,最适宜信誉好、品牌优、运作规范、业绩稳健的大公司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巨额资金。至于资金需求量很少、尚未形成知名品牌的小公司则更适宜通过银行获得贷款。而且,大盘股为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便于大资金进出,更容易获得机构投资者的青睐。纵观国外股市,也是大盘股一统天下,小盘股只能是配角或点缀。即使是创业板,也是为未来的大盘股提供的“温床”,那些长期发育不良的小盘股最终很难逃脱退市的命运。
现阶段我国股市还只能容纳加入“中国籍”的境内“洋面孔”,因为股市对境外企业的开放涉及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而使我国整个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外来冲击之下,因而有待我国抗击打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才能实施。尽管如此,接纳境内“洋面孔”毕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开端,是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里程碑。我国机构和个人购买外资企业的股票,就成为外资企业的股东,甚至成为控股股东,这有助于完善外资企业的股权结构,进一步利用其优势发展我国经济。
③ 市值大爆炸
2007年以来,沪深两市总市值已经达到了年初的3倍。截至2007年12月14日,沪深两市总市值超过30万亿元。2007年初,两市总市值刚刚跨过了10万亿元的门槛。两市的流通市值也由2007年初的3万亿元晋级到当前的超过8万亿元。
如果以市值衡量,沪深股市足以与亚太其他股市相提并论。据统计,2007年1至10月,仅上海股票市场市价总值在亚洲地区排名第二,全球第六。上海股票成交金额已超过香港,仅次于东京证券交易所跃居亚洲第二位,全球列第七位。
证券市场在经济中的地位也如日中天。证券化率(股票市价总值与GDP的比重)大幅上升。截至2007年12月14日,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为303151亿元,相当于2006年GDP的144%。
专家点评:
我国股市在市值上跨入国际前列固然大快人心,也彰显了我国股市跨越式发展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股市行情有起有落,一旦行情低迷,市值也许会相应缩水。此外,境外股市的市值相当于流通市值,如果我们以流通市值来比较,排名难免大打折扣,证券化率也要降低好几个等级。所以,我们在看到成绩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差距,否则无异于一叶障目。
④ 机构多元化
机构投资者的快速发展壮大,以及机构逐渐主导市场的节奏,是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
2007年第一个交易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化、中国联通等权重股从涨停再到跳水,拉开了机构博弈大戏的帷幕。
2007年更多大盘股的发行,给机构博弈创造了理想舞台。“基民”队伍的扩大和对基金的狂热追捧,为机构投资者力量的膨胀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大象”迈起轻盈的舞步在2007年的A股市场上屡见不鲜。巨额成交量影射出的刀光剑影,常常让散户们看得目瞪口呆。
机构与散户的力量已经平分秋色,各类机构投资者持有A股流通市值比重已经达到50%。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QFII、社保基金、证券公司以及私募基金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的冲突、分歧日益在资本市场中得到彰显。
专家点评:
机构投资者的壮大及其多元化是股市成熟的表现。股票投资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因此需要专业的投资专家打理。能在股市上获得成功的个人投资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股市搏杀后终究会意识到股票投资的复杂性,从而转向基金或其他机构投资者,利用其专业优势获取投资收益。因此,股市告别散户时代是投资者逐步走向成熟的结果。此外,不同投资风格和不同投资理念的机构运用不同的操作方法介入股市可以避免一致看空或看多,有助于股市行情的稳定,同时使具有不同偏好的个人投资者在面对众多机构时获得了更多的选择。
⑤ 公司债亮相
长期以来,债券市场一直被视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短板,而公司债券又是债券市场的“跛足”。
2007年8月14日颁布实施的《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标志着我国公司债券发行工作正式启动,打破了直接融资渠道单一的格局,开辟了企业低成本融资的新渠道。
公司债券的发行和定价与企业债相比都更加市场化。公司债发行实行核准制,发债公司可以无担保,发行价格通过市场询价确定,且允许公司一次核准、分次发行。
市场化的发行和定价方式、发行门槛的大幅降低,以及低于银行贷款的筹资成本,引起上市公司的浓厚兴趣。一时间,十余家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称计划发行公司债券。
2007年10月12日,长江电力公司债率先在上证所竞价系统能够和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同时挂牌交易。2007年11月19日,上证所又迎来第二只公司债——海油工程公司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公司债券的破冰,标志着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迈出一大步。 专家点评:
发展公司债券市场确实是一项战略性的举措。债券市场可以满足低风险投资者的需求,又使上市公司具有了灵活的债权融资渠道,使公司财务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多样,促进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管理,进而提升业绩。其实,证券市场的融资主要应该表现为债权融资而不是股权融资。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债权融资的交易量要远远超过股权融资的交易量。大量公司债券的发行和二级市场交易还会为贴现、再贴现乃至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提供新的工具。可以断言,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因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而更加丰富多彩。
⑥ 资金出海年
2007年是中国资金出海的元年。从银行系、基金系、券商系QDII,到保险公司、中国投资公司,中国资金或驰骋海外,或整装待发。
截至2007年10月末,共有23家中外资银行取得了银行QDII业务的开办资格。其中,21家中外资银行取得了161亿美元境外投资购汇额度;16家中外资银行推出了154款银行QDII产品。近日,银行系QDII投资范围再度放开,可以投资于英国股市和公募基金。
2007年7月,证监会开始接受审批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设计的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方案。目前,四只基金系QDII的运转已经开足马力,首只券商系QDII也正枕戈待旦。
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公司成立,专门从事外汇资金投资业务。随着资本金的逐步到位以及人员的配备齐全,我们期待中国投资公司能在全球市场上长袖善舞。
专家点评:
QDII的起航终于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已经完全洗尽了近百年的资金短缺烙印。困扰当今中国人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钱太多。QDII固然为我们开启了赚外国人钱的大门,但这毕竟是一门高深的技巧和学问,甚至是一种艺术。迄今为止,我们在境外曾经大有斩获,也有过失利。QDII受到过追捧,也有过冷遇。这很正常,成功的投资固然需要实力,但有时还需要运气。以整个世界的容量,自然不乏投资良机,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