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不只有童话,不只有安徒生
    2007-12-05    作者:人民日报代表团    来源:《人民日报》2007-12-05 第03版

    丹麦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为了保护环境,节省能源,越来越多的丹麦人选择骑自行车出行,丹麦500多万人口的国度拥有自行车420万辆。图为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自行车道。本报记者 丁刚 摄

    应丹麦外交部的邀请,由社长王晨率领的人民日报代表团不久前访问了这个童话般的国家。深秋时节,我们走进了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秋叶铺地,路边的池塘中,有天鹅野鸭在嬉戏,穿行在古色古香的老街上,不时听到两边小店里飘出的美妙动听的乐曲声,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在丹麦访问的那些日子里,这样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们。
    “我们本来想按照传统的方式,从安徒生的童话开始介绍丹麦,但今天我们更希望你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丹麦。”在丹麦外交部的座谈会上,公共外交司司长克赖福斯?A?赫尔姆这样对我们说。赫尔姆先生所说的新角度就是节能与环保。无论是丹麦外交部的官员,还是丹麦媒体的同行,似乎都在试图把我们拉回到一个更真实的丹麦中来,他们想要特别说明的是,丹麦不只有童话,不只有安徒生。
    丹麦外交部提供的数据也许最有说服力。从1994年到2004年,丹麦的可再生能源增长了90%,目前已经占到全国能源消耗的14.2%。从1980年至2006年,丹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60%,但能源消耗却没有增加。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丹麦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使丹麦从一个能源进口国成为了一个能源出口国。丹麦的风力发电技术闻名全球,世界上40%的风力发电机都是由丹麦生产的。
    能够对这些数据做出最好解读的一个例子就是卡伦堡工业共生园区。我们乘坐的汽车驶进这个小城时,跃入眼帘的是绿树、草坪、低矮的房屋和街头稀少的行人,这里似乎与别的丹麦小城镇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在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克里斯坦森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卡伦堡是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工业小城,濒临北海,位于首都哥本哈根以西100公里左右。这座小城之所以闻名全球,是因为这里的六个不同行业的企业,经过35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废(余)料、副产品互相利用和互惠合作的网络。一个企业的“废料”是另一个企业的原料,进而创立了一种循环经济体系。比如,电厂的余热被附近的炼油厂利用;电厂的废料被建材厂用作生产石膏的原料;电厂排出的废水供应了一个养鱼场,鱼塘的污泥则回收作为肥料;污水处理厂的淤泥被用作炼油厂土壤修复的主要营养物;发电厂中煤和油燃烧产生的灰烬被用来制造水泥或是提取镍和钒……
    克里斯坦森先生告诉我们,这种废(余)料的互相利用始自上世纪60年代。由于卡伦堡拥有深水港口,很多企业来这里建厂。最早建立的是火力发电厂和炼油厂,废(余)料的利用就是首先在这两家企业和当地政府之间开始的。到了80年代初,在这里设厂的企业不断增加,有两个因素推动了它们更主动地加入到这个共生体系之中:一是上世纪70年代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企业不得不采取措施充分利用有限的能源;二是丹麦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出台了一些新的环保法规,迫使企业想方设法解决废料造成的污染问题。经过30多年的摸索,卡伦堡地区的企业与市政府之间在互惠互利的商业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了共生的合作关系,从而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到几乎为零。
    在克里斯坦森先生看来,可持续的发展就是没有污染的发展,而卡伦堡的工业共生体系不仅是对这种发展的一个尝试,而且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趋势。从卡伦堡模式看,工业共生至少要有几个基本的条件:一是一个企业的废(余)料能够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资源;二是企业的信息必须公开,这个企业应当知道那个企业在生产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废料;三是各项生产必须符合环保的要求;四是经济上要有共同赢利的可能。
    谈起这个模式,一些丹麦朋友强调,卡伦堡模式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地理等原因形成的,完全照搬不大可能,即使是在丹麦,也不可能完全照搬。但是,卡伦堡的成功理念却是十分宝贵的,它不只属于丹麦,也属于世界,那就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取决于能否创造一个零污染的社会。
    丹麦外交部的官员在与我们的交谈中,还多次提到了联合国气候首脑会议2009年将在哥本哈根召开。他们希望借这个机会,向世界更多地介绍以卡伦堡模式为代表的工业共生和环保理念。“我们也希望有一些新的模式会出现,这样我们这个地球就会更加清洁,就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了。”丹麦外交部的官员这样对我们说。
  相关稿件
· 全球关注幸福指数丹麦人幸福第一 2007-08-27
· 丹麦嘉士伯在我国西部投资20多亿元 2007-06-15
· 丹麦海上风车群[图] 2007-05-15
· 丹麦《政治报》:适当摄入橄榄油可以防癌 200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