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的跳板
    2007-10-17    刘洋    来源:《国际金融报》2007-10-17 第01版
    远在欧洲的威尔士和中国正在做着同一件事情,然而,威尔士的触角已经伸到了中国乃至全球。高科技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国内各个城市的高新区仍然在互相竞争来自国外的制造业企业时,威尔士已经以积极的姿态,迈出从中国带走高科技的步伐
    欧洲,商家必争之地。消费者一贯以高品位、谨慎出名。于是,顺利立足欧洲,成为很多企业实力的象征。在刚进入英国时,汽车制造业巨头丰田公司只有4名工作人员,在威尔士国际商务局的穿针引线下,该公司把威尔士作为进入欧洲大陆的起点,如今,丰田公司在英国的员工已经超过2000人。
    “过去5年,有15家企业通过威尔士成功登陆欧洲市场。利用30年的国际商务经验,威尔士成就了一批知名企业的欧洲梦。”丰田只是威尔士国际商务局大中华区代表马成思服务对象名单中的一员。这份名单还包括索尼、福特、海尔等耳熟能详的非欧洲著名企业。威尔士曾经是这些公司闯荡欧洲市场的第一站。依靠着威尔士政府这棵大树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这些知名企业逐渐在英国乃至欧洲壮大起来。
    然而,今天,不需要雄厚的资本支撑,也不需要成熟的品牌价值,只要拥有一份真实的高科技创新商业计划书,就可能获得上述大企业曾经享受过的待遇。这是威尔士议会政府产业科技园国际挑战赛为希望进入欧洲市场的企业提供的一次机会。
    这项有威尔士政府背景的挑战赛今年进入第二届,比赛的实质是在全球挖掘有潜力的创新高科技商业计划引入威尔士,并且对其进行“孵化”。上周,这项比赛正式面向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启动,而中国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从为跨国公司提供服务到招揽还处在雏形期的企业,威尔士政府招商引资中目光的投向转移,揭示着一些东西。“过去30年,国际商业环境在发生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同时,威尔士的经济结构也在转变,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从低科技含量转向高科技,威尔士正在成长为一个知识型经济体。招揽具有创新意义和高科技含量的商业计划,简单来说,只有四个字,为了将来。”马成思一语道破威尔士政府布局未来的打算。
    实际上,着眼于将来的策略也就预示着收获期是在未来,而目前仅仅是投入期。根据产业科技园主任史蒂芬?戴维的介绍,政府投入1.5亿英镑在威尔士全境开办了10个针对不同产业的“孵化型”高科技园区。参加商业计划挑战赛的优胜企业最终也将进入这些园区得到“孵化”机会。
    戴维列举了进入园区的企业将得到的各种政府支持。首先,园区企业在税费方面享受政府的免税和减税政策。其次,对于资金匮乏的企业,政府将帮助其寻找融资渠道,甚至直接由政府支付高达10万英镑的资金补助。另外,政府还免费提供威尔士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技服务,同时,还为园区企业免费提供普华永道等知名财务机构和法律顾问机构进行的欧洲财务规则和法律方面的咨询。除了一系列商务运作层面的帮助,威尔士政府还特别为国外企业员工家属提供安家帮助。以上种种优惠措施,政府承担着一笔不小的支出,而这正是威尔士政府不考虑眼前利益,着眼未来的表现。
    “就我所知,威尔士是目前欧洲惟一由政府支持,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孵化机会的地区,这也使得威尔士成为了高科技企业跨入欧洲的摇篮。中国的企业还不太可能到威尔士投资大规模制造业,而创新型的初创企业更有可能进入欧洲。”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运作的招商引资工作中,马成思所代表的威尔士人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高科技”、“创新”,这些词汇对于“十一五”以来的中国各个城市,是再熟悉不过的词语。随着中国第一批高新开发区今年纷纷进入第15个年头,中国经济,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转型也在悄然发生。马成思所谈到的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正是各地政府目前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远在欧洲的威尔士和中国正在做着同一件事情,然而,威尔士的触角已经伸到了中国乃至全球。高科技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国内各个城市的高新区仍然在互相竞争来自国外的制造业企业时,威尔士已经以积极的姿态,迈出从中国带走高科技的步伐。
  相关稿件
· 欧洲人士认为:中国规模经济蕴藏巨大商机 2007-10-15
· 欧洲九国为加入《申根协定》作好充分准备 2007-10-15
· 欧洲敦促美加快减排步伐 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2007-09-27
· 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意愿强烈 欧洲热情最高 2007-09-26
· 丰田“征服”欧洲用50年 中国车也急不得 200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