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2%公众希望既有长假也有短假
    2007-10-15    董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有关“黄金周”的利弊讨论,近年来多得已经让人失去了新鲜感。不过,最近一则来自国家旅游局的“新闻吹风”,显示这种讨论已经进入政府决策层面。据悉,相关部门可能将黄金周的部分假期分摊到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上,新方案目前已到最后论证阶段,有望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但有关新休假制度的具体方案未见公布。
    这次“新闻吹风”引起了众人关注。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网联合开展的一次调查显示,在3183名受访者中,73.6%的人认为,需要有新的、更为合理的休假方式代替实行了九年之久的“黄金周”。同时,更多的人也期望,作为利益相关者,公众应该有机会参与到这个休假方案的修订进程中去,而不只是被动地等待有关结果。
    和以往一样,这个“十一”长假之后是各种统计数据和各种抱怨的混合。全国假日办照例公布黄金周“含金量”:今年“十一”期间,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46亿人次,比2006年“十一”黄金周增长9.6%;实现旅游收入64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14.8%。而出行的人则照例抱怨他们遇到的种种不公和到处都是人头的景色,庞大的人流使得相当多的景点出现超负荷现象,住宿难(贵)、吃饭难(贵)、交通难(贵)更是完全无法避免的“老三难”。一位受访者说,“行走穿人缝、观景找人空,镜头里却全是陌生人的笑容。你想享受——门儿都没有。”
    更有人把黄金周之弊总结为三条:第一,时间上过于集中必然导致接待、服务能力的短缺与下降,在统计数字上,和那些鲜亮的指标一样,投诉和不满也是大量攀升;第二,公共设施超负荷的运转不仅使之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公众,而且很可能造成不可恢复性损坏,特别是一些宝贵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第三,黄金周的动机有“过于功利”的嫌疑,当初它首先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一种崭新手段,这在上个世纪末还说得过去,但到今天依然如此好像有点太不与时俱进了。
    不过,对于是否应该把长假“化整为零”均摊到几个传统节日中去,人们也有较大分歧甚至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赞成“化整为零”的人占59.2%,但和以前的休假方式相比,又有62.4%的人表示更喜欢现在的“黄金周”。一位受访者说,“毕竟七天长假,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去更远的地方,不出行也有很多事情可做。这对平时繁重的工作确实是一次难得的调整、平衡。”
    进一步询问发现,人们希望在一年总假期天数不变的情况下,最好长短假参差错开,不过于集中也不过于分散。58.2%的人希望既有相对集中可供远行的长假,也有一些短假;希望集中休长假的占28.3%;希望都分散成短假的占13.5%。具体到一年有几个长假比较好,38.1%的人选择了“4个”,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2个”,有四分之一的人选;剩下的人们依次希望“3个”或者“1个”。
    调查发现,人们对黄金周的留恋并非认同黄金周这种制度好,而是与目前带薪休假权利尚未得到切实保障有关。73.2%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没有国家强制休假,他们的假期就不能得到保证;80.0%的受访者则称,我国假期总天数不少,但人们“不敢休”或者“休不了”的情况太多。正因如此,78.5%的人认为在带薪休假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还是“黄金周”比较靠谱。
    由于国家旅游局未能公布正在论证的新休假方案,之前也未就调整意向进行过公开论证和讨论,这引起许多人的不满。有受访者说,尽管这一改动事关众多上班族的切身利益,上班族却只能是远远围观,或者对着新闻发表一些毫不起作用的议论和想法,谁让你不在“有关部门”也不是“有关专家”呢。
    有评论指出:既然这是一件绝对的公共事务,就应该尽可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至于说这“并非一项简单工作,必须经过慎重研究后才能决定”,不能成为对公众保密的理由,恰恰相反,越是复杂的工作越需要多方面听取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这才是“慎重”的最好体现。
    本次调查显示,97.0%的人认为新休假方案在出台执行之前应公布于众,有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相关稿件
· 黄金周期间天安门地区日均“挤丢”854人 2007-10-12
· 国务院相关部委:我国酝酿改革黄金周休假制度 2007-10-11
· 消费类电子产品支撑黄金周家电卖场 2007-10-11
· "黄金周存废"再惹争议 2007-10-10
· 保留黄金周的经济理由 200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