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争夺话语权
    2007-09-05    刘杨    来源:工人日报

    在9月11日开幕的第62届法兰克福车展上,德国Artega汽车公司将展出一款跑车产品,售价7.4万欧元。它的竞争对手定位于保时捷。作为德国汽车零件供应商Paragon的全资子公司,Artega单独核算,每年生产500辆车。
    Paragon公司总裁克劳斯·迪特·费尔说:“这个项目看上去的确很有野心,但也不是一次仓促的决定。我们会向大家证明,Paragon已经从一家零部件供应商成长为一个可以提供复杂系统的合作伙伴。”
    你可以把这看做是一次尝试,零部件企业正在努力拓宽业务范围来获得更多收益;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向整车企业的挑战,在汽车的价值链上,零部件企业可以做更高价值含量事情,从复杂模块到整车生产。
    虽然在若干年前模块化供货就已经是整车厂对供应商的要求,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随着供应商掌握技术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他们开始具备提供整体汽车系统某一环节解决方案的能力,并且这个整体方案越来越接近把整车切成几个大块。
    一个最近的例子是,7月25日,位于德国汉诺威的大陆集团以156亿美元收购西门子威迪欧汽车电子集团。通过此次收购,大陆集团将自己在零部件行业中的地位提升至全球前五位,并且在汽车电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现在,一个可能的趋势是,供应商正在从根本上扭转汽车价值链,从而把整车企业推向组装工厂的环节。2006年的统计显示,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占汽车制造成本60%的产品,到2010年,这个数字会上升到70%。在发动机技术、工程技术、研发以及制造能力上,零部件企业都在获得巨大的提升。
    在过去100多年里,汽车行业整合数次。这一次,整合进程把机会留在零部件供应商一边,他们能够走多远?零部件主导汽车行业的设想,在现实中被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重新国际化

    到今年年底之前,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Palatine的注塑商Intec公司在美国的两个工厂将会彻底关闭,并裁员200人。同时,它在中国的第三家工厂将在江苏常州开业,此前它在天津和上海都已经建立工厂。
    其实,Intec本来有很好的国际化战略,在美国、墨西哥、新加坡和中国拥有生产基地,国际业务合同也在不断增加。可是随着它的客户越来越多地把工厂搬到海外去,来自美国制造商的合同不断减少,Intec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国际布局来跟上这个步伐。
    咨询公司IRN集团总裁金·克斯说:“在那些被改变的制造业气候影响的公司中,Intec是一个典型案例。为了维持这些业务,Intec必须跟着走。”
    零部件企业如果希望在未来获得成功,不但要深刻理解产业的全球动态,还要了解造成这些产业动态的基础趋势。在零部件行业,区域的供应已经变成全球化的整合,供应商必须重新构筑其和整车厂商、以及和其它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国际化并不只是寻找低成本劳动力和成立合资公司。随着亚洲汽车制造商不断获取新的市场份额,而北美汽车制造商正在全球展开自己的平台布局,供应商们需要全球化地考虑研发和外包,而不只是生产。
    换句话说,零部件企业需要重新国际化,要自己认真思考全球化的时间和成本,并且和可能的收益对比。目前的行业趋势和过去不同了,没有整车企业会带领和帮助它们布局,它们需要了解进行全球工作的成本,比如物流、知识产权、人才供给等,它们需要和市场建立联系,并对新的低一级的供应商做尽职调查。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说,在中国建立一个工厂的确很有必要。但在做这个决策的时候,不能为了低成本而来到这里,而是要考虑到,这是你希望进入的市场,并且这个市场是在不断成长的。

从标准化到模块化

    对于这种行业格局的变化,整车企业并不陌生。表面看上去,凭借并购和跨国的合资,使全球汽车的行业集中度增强,规模加大,成本降低。但实际上,在这个趋势中,变化最大的是地理界限、贸易保护的消失,以及更大市场的出现,而这个市场在一段时期内是增长迅速的卖方市场。
    这些变化给了汽车企业发展壮大以及增强自身技术实力的机会。他们把规模效益发挥到最大,在全球生产并且在尽可能多的地区销售产品。这些制造商需要和全球化带来的后果做持续的斗争。新市场的消费者一般会要求个性化的汽车和服务,这就需要在产品造型、车型分类、物流以及制造灵活上都不断加强。而这些灵活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成本增加,从而降低规模效益。
    为了应对这个局面,整车企业采取的手段是尽可能多地将配件标准化。以丰田为例,它在不同类型的车上还要共享零件。
    现在,零部件企业也在经历同样的行业变动,集中度增强、市场规模加大。按照伦敦大学和Mercer管理咨询公司的统计,1988年的时候,世界上有30000家零部件供应商,1998年变成8000家,到2015年,这个数字大约只能剩下2800家。而这里面,一级供应商的数量将远远小于100家。
    数量的减少和市场规模的增加,两股力量使得零部件厂商在整合与模块上能力突出。这还要得益于整车企业的帮助。过去,整车厂一般还保持核心的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特别是在动力方面。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也渐渐把这些外包出去,这给了零部件企业成长的机会。随着越来越多的整车企业把核心部件交给供应商,让他们来填补自己所留下的行业空白。零部件供应商也希望分享更多的行业利润。
    但是建立和厂商之间的这种大型模块供货能力并不容易,不但需要很早就参与,而且要有整车的思路,而不是仅从模块出发。随着市场在全球化进程中变得复杂而多变,零部件企业的整车思路,除了来自具体产品层面,还要培养全球的和行业的宏观眼光。

合作模式转变

    哈佛商学院战略研究副教授FelixOberholzer-Gee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信任作为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键纽带,可以给双方带来很好的收益。如果客户对供应商保持足够信任,他就不会去寻找新的供应商,这可以提高双方在贸易中的收益。
    这个结论可能更适合目前的汽车行业。采购企业应该和供应商建立一种信任壁垒,来维持彼此在行业中的稳定,而不是依靠技术或者价格来制造门槛。
    未来的良性合作模式是,汽车制造商负责定义产品、管理项目、主要组装、市场品牌和管理消费者。更多的车辆流程方面的工作,可能会转交给供应商去完成,比如涂装、底盘、车身、内饰等。在未来,汽车制造商在产品研发上的投资会逐渐减少,而变成由供应商来投资。这就需要加强双方之间的信任。大家分享风险,分享能力,形成新的但更稳定的平衡。
    不过,随着通用、福特以及克莱斯勒等企业逐渐找到复兴的感觉,零部件企业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存在。按照普华永道的估计,全世界1/3的供应商都处于财务危机状态,41%在美洲,24%在欧洲,32%在亚洲。在产业链调整过程中,机会和风险同时存在。

  相关稿件
· 福特Kuga SUV交叉型汽车先睹为快[图片] 2007-09-05
· 今年前7个月中国汽车企业销量排行日前公布 2007-09-05
· 全国汽车产销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7-09-05
· 北京汽车正在改变“整”强“零”弱的局面 2007-09-05
· 上海汽车公司为荣威750打出超级服务牌 200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