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垃圾处理场,还是堆积场?
    2007-08-16    李劲峰 孙秀艳    来源:《人民日报》2007-08-16 16版

  在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的陕西省汉中市,城市垃圾日处理能力达600吨的江北垃圾处理场于2006年7月开始投入试运行,结束了汉中市城区垃圾无处处理的窘迫局面。
  然而,最近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江北垃圾处理场时,发现已投资7320万元的垃圾场内,设施配备较齐全,唯独处理垃圾污染的“心脏”——渗沥液处理系统空缺。最大库容可达560万吨的垃圾场,现在只能依靠一个渗沥液暂存池苦苦支撑,其容量仅2000吨,渗沥液只能依靠蒸发等方式来处理。  

“心脏”系统欠缺,环境安全存在隐患

  在现场,记者见到,满载的垃圾车不时驶入填埋场,倾倒垃圾。酱黑色的垃圾渗沥液随车流淌,在场内留下了一道道黑色印迹。
  “江北垃圾处理场没有相应的渗沥液集中处理系统,这个垃圾场就只能称为垃圾堆积场。”全国人大环资委巡视员何嘉平满脸忧虑,“遇上雨季,这个垃圾场将成为一个集中排污场。”
  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固体处杜科雄博士介绍,没有渗沥液处理系统,含有高污染成分的垃圾渗沥液就无法实现无害化达标处理。如果未达标的渗沥液直接外排,将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汉中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年降水量为800到1000毫米。雨天,300余亩的填埋场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雨水收集场,雨水通过渗沥液收集系统,在存储池中与渗沥液混合。2000吨容量的存储池很容易满负载,溢出的污水将直接流入汉江。
  “原计划是要将这些渗沥液运到附近的江中污水厂进行集中处理,但由于运费太高等原因,最终没能采用。现在这些渗沥液就只能依靠蒸发等方式来处理。”江北垃圾场基建负责人何翔说。  

资金缺口难补,关键设施建设滞后

  填埋场内,众多管道和关键设备都曝晒在阳光下,大面积铺设的白色防渗系统显得格外耀眼。垃圾场日处理能力为600吨,而现在汉中市城区城市垃圾日生产量最多才350吨。试运行一年来,使用的填埋区域还不及总面积的1/4。
  环保专家指出,虽然处理能力有一定提前量是应该的,但大面积的闲置显然很浪费。陕西省人大环资工委副主任李怡霞说:“大面积的设备现在派不上用场,被阳光曝晒,雨水冲刷,使用寿命肯定会大打折扣,需要这些设备的时候可能都得更换。”
  陕西省环保局助理巡视员唐祚云认为,只要建好垃圾拦挡坝,按区域,分步骤地建设各项工程,不仅可以满足垃圾填埋的需求,同时在使用资金方面也会相对更为合理。而何翔坦言,垃圾场规划前期,也曾考虑过这种分批建设模式,但是最终觉得操作过于麻烦,所以没有选用。
  “一下投入7000多万元,这可不是笔小数目。如果垃圾处理场能够根据规划,逐步推进,那渗沥液处理系统早就可以建起来了。”唐祚云惋惜地说。
  何翔说,如果在2001年安装渗沥液处理系统,只需700万元;现在因物价上涨等因素,建设成本可能达到1000多万元。
  2006年汉中全市GDP为249.79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9.7亿元,还属于欠发达地区。江北垃圾处理场的概算总投资为9214.98万元,在其中已到位的6346万元资金中,5764万元来源于国债资金。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登奎说,要政府再拿出钱来,确实很困难。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申请国债资金,可是,资金何时能到位尚不能确定。
  据介绍,垃圾场从2001年底开始建设,2006年7月投入试运行。而占地近20亩的办公楼早在2003年就修建好,投资600多万元。

政府无力承担,收费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江北垃圾处理场现在的法人单位是汉中市汉台区城管局,垃圾场人员编制达69人,是一个事业单位。
  “从垃圾的清扫、运输、填埋,到日常设备的维修,垃圾场的日常运营费用都由政府承担。”何翔告诉记者。
  “江北垃圾场成为目前这样的半拉子工程,主要原因就是机制问题。”汉中市环保局局长师俊一针见血。据陕西省环保局局长何发理介绍,由于垃圾处理收费机制不完善,不能给商家利润保障的定心丸,江北垃圾场在建设时,根本无法实施BOT或TOT模式。也正是由于垃圾场市场化机制不完善,导致垃圾处理场自我运营能力欠缺,只能延续行政拨款的老路,靠政府供养。
  何发理坦言,因收费机制没有解决,陕西省很多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都面临很大困难。“在不加重居民负担的基础上,解决收费问题,是破解当前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困境的当务之急。”何发理说。

  相关稿件
· 夹报广告“倾销”垃圾 2007-06-18
· 广东清远捣毁“电子洋垃圾”拆解窝点 2007-06-15
· 哈尔滨:征收垃圾费 为何这么难 2007-06-14
· 垃圾处理“民心工程”为何难得民心? 2007-06-13
· 日本富士重工业公司:在华生产垃圾回收车 200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