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日前从中国农科院获悉: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农业战略目标,瞄准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能力,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中国农科院作为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的“国家队”,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自主创新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上获得推广应用,每年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达200亿元以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介绍,农业科技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现。优质、高产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繁育,为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技术迅速提高,为农产品优质化提供了必要前提;农业病虫害和疫病防治技术的改进,为减轻因有害生物带来的农业损失提供了保障;区域农业与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了技术源泉;农业高新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翟虎渠指出,农业生产区域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科研上的重大成就和重大突破,都需要全国性的大联合、大协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是全国313个单位的1125名科技人员,历经20年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的协作攻关,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航天育种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创的一项农作物育种新技术,去年9月成功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目前已进入地面育种研究阶段。这不仅是航天这一最先进的技术领域与农业这一最古老的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也是来自28个省区市的138个科研院所、大学及企业的全国大协作,是继杂交水稻研究后我国组织实施的又一次大规模的联合攻关。
矮败小麦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有的宝贵遗传资源,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已与全国50多家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应用协作网,共构建矮败群体100多个,选育出10多个新品种,累计推广2000万亩以上,有50多个品系正在参加国家(省级)区域试验。
据翟虎渠介绍,全国的农业科研工作要以项目为平台,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发挥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最重要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
|